增長的悖論
編者的話
在中國,有關增長戰略的討論層出不窮。長期以來,把雞蛋置於多個籃子裏,做大規模是中國企業界最為流行的做法—多元化經營可以充分利用企業內部優勢,貪多求大導致其業務跨度大,而同期協同性卻很差。
這源於國內企業家大多信奉“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而歐美多堅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然後精心地去嗬護”。如此一來,多數中國企業均大而不強,但做企業必須懂得“小就是大、少就是多”。
多元化所催生的規模效應真的那麼重要嗎?也許未必。對於規模效應,最傑出的逆向思考者莫過於比爾·蓋茨(Bill Gates)。與那些注意力不斷轉移的人不同,蓋茨長期將軟件聚焦為其核心領地,對硬件敬而遠之。另一個典範是專注搜索的Google。在Google誕生之前,市麵上至少有100款搜索引擎產品,當幾乎所有的搜索引擎轉型為門戶時,唯獨Google獲得最終成功。《如何成為億萬富翁》(How to Be a Billionaire)的作者馬丁·弗裏德森(Martin Fridson)則認為,全神貫注是億萬富翁與眾不同的一個特征,長壽公司多堅持做好自己的主業,追求競爭力、高利潤而非臃腫龐大的規模。
而現實中,對“大而不倒”最絕妙的諷刺發生在2008年。伴隨雷曼兄弟破產及其引發的金融動蕩,“大而不倒”的美國卻不能自拔。關於這場危機,你不妨看看美國HBO的電視電影《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這部改編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安德魯·羅斯·索爾金(Andrew Ross Sorkin)的肥皂劇告訴我們,虛腫、大而無當的規模有多可怕。
但該劇揭示了一個社會現象。在現實中,由於擔心大企業,特別是大的金融機構的倒閉會帶來一係列的社會問題,一旦大企業出現債務危機,政府就會出手救助。這種現象被稱為“大而不倒”。如此一來,企業在融資時就更喜歡冒險,熱衷於做大規模。中國特殊的土地金融亦大致如此,在中國有四萬多億的土地貸款在銀行抵押,一旦土地不再漲了,馬上銀行就會出問題,這已成為房地產市場最致命的頑疾。類似的情況層出不窮。例如長久以來,央企們一直對以擴大規模為目的的投資屢試不爽,但此類模式遲早要反噬其發展,看看這些巨型怪獸們慘淡的利潤表現就知道了。
對此現象最深惡痛絕的人莫過於GE前董事長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他曾在通用內部倡導“數一數二”原則。即GE從事的所有業務,在業內應該是處於第一或者第二的優勢競爭地位,否則就應該拋棄這項業務,要麼出售,要麼關閉。為此,韋爾奇曾將153個事業部砍到13個,共出售110億美元的資產,解雇了17萬員工,同時為了鞏固優勢競爭力,他花費260億美元用於並購。GE王朝由此開啟。
安捷倫首席執行官比爾·蘇利文(Bill Sullivan)堪稱韋爾奇的超級跟隨者。眼下,他正忙於將安捷倫一分為二,一家將專注於生命科學、診斷和應用領域(LDA),另一家公司則專注於電子測量業務。令人稱奇的是,繼續分拆的安捷倫正是惠普1999年分拆的結果,它取得了比惠普更大的成功。眼下,其研發所占營收的比例約10%,這相當於惠普的三倍。安捷倫不僅在業務競爭力上超越了母公司惠普,也為股東創造了更大的價值,而“規模至上”的惠普卻一團糟,其市值已蒸發超過30%。
一沉一浮即是戰略抉擇的結果。安捷倫更偏愛聚焦戰略,信奉“數一數二”原則,以創新優化競爭力,而惠普則熱衷於做大規模,倚重規模效應及成本優勢。與“做大”的惠普相反,安捷倫一反常態樂於“做小”公司,並由此贏得更強的競爭力。那些迷戀規模的企業家們不妨瞧瞧本期封麵故事《告別托拉斯》—一個韋爾奇式的強勢CEO如何對“大而不倒、規模至上”野蠻說“不”並笑到最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