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那一張張冷酷無情的退稿箋,小仲馬沒有沮喪,仍在屢敗屢戰地堅持創作自己的作品。他的長篇小說《 茶花女 》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的編輯。這位編輯和大仲馬有著多年的書信來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仲馬的地址絲毫不差,便懷疑是大仲馬另取的筆名。但這位編輯又發現這篇作品風格卻和大仲馬的迥然不同,於是這位編輯帶著興奮和疑問,迫不及待地乘車造訪大仲馬家。
令這位編輯大吃一驚的是,《 茶花女 》這部偉大的作品,作者竟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仲馬。“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這位編輯疑惑地問小仲馬。小仲馬說:“我隻想擁有真實的高度 。”這位編輯對小仲馬的做法讚歎不已。《 茶花女 》出版後,法國文壇的評論家一致認為,這部作品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大仲馬的代表作《 基督山恩仇記 》。小仲馬靠自己的力量登上了文壇高峰。
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是家中12個男孩中最小的。由於家境貧寒,他12歲就到哥哥開的小印刷廠去做學徒。他把排字當做學習寫作的好機會,從不叫苦。不久,富蘭克林認識了幾個在書店當學徒的小夥伴,經常通過他們借書看,隨著閱讀數量的提高,他逐漸能學著寫一些小文章了。
在富蘭克林15歲時,他哥哥籌辦了一份叫《 新英格蘭新聞 》的報紙,報上常登載一些文學小品,很受讀者歡迎。富蘭克林也想試一試文筆,但又不想通過哥哥使自己的文章見刊。為此,富蘭克林化名寫了一篇小品,趁沒人時把稿子悄悄放在印刷所的門口。第二天一早,他哥哥看到那篇稿件,便請來一些經常寫作的朋友審閱評論。那些人一致稱讚是篇好文章。有一位詩人竟斷言,此文一定是出自名家手筆。
從此,富蘭克林的文章經常在報上發表,但他的哥哥一直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誰。後來,他哥哥決心要識破這個謎,便在半夜時分藏在印刷所門口。他哥哥做夢也沒有想到,這位名家竟是自己的弟弟小富蘭克林。
小仲馬和富蘭克林本都有可以倚靠的力量,但他們卻毫不猶豫地放棄了。他們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偉人,除了他們的天賦以外,還與他們獨立的人格有關,因為沒有依賴思想,生命的能量就完完全全地迸發出來了。
生命感悟:人人都是自己命運的設計師,改變自己命運的不是靠借助他人的權力和財富等,而是自己的內心力量——智慧、熱情、學識等。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是說完全不借助前進中可以借助的力量,而是強調千靠萬靠,不如靠自己。
善找差距
善於找到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就等於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階梯。
在中國書法史上,明朝末年的董其昌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書法作品精妙絕倫,影響了明末乃至清代近300年的書壇。董其昌之所以能成為傑出的書法家,與他年輕時因書法欠佳蒙受羞辱而發憤學習有直接關係。
董其昌自小聰穎過人,讀書勤奮,從小到大文章寫得特別好,受到眾人稱讚,董其昌自己也頗為得意。17歲那年,董其昌應考鬆江府秀才。他拿到題目,一揮而就,第一個交上了卷子。走出考場,他躊躇滿誌,以為第一名非他莫屬。而評閱試卷的官員讀了他的文章,也都讚不絕口,大多數人建議將其卷列為第一,而唯獨鬆江知府衷貞吉不以為然:“古人有言:心正則筆正;但又言:書品即人品。此生文章好雖是事實,但他書法實在欠佳,列第二名已是很了不得了。”
僅僅因為字寫得差,便由第一名降為第二名,這件事對董其昌的刺激很大,他感到莫大的羞辱,從此發憤學書,並立誌要成為一名書法家。此後三年,他刻苦學習,書藝突飛猛進,漸有名氣。這時的董其昌又滋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自以為書法已接近古人,深得魏晉旨趣,以至不再把明代中葉的祝枝山、文征明等人放在眼裏。
一次,他去京口拜訪好友張覲辰。張覲辰是大學生,書法在當時也很有名,一見麵他就祝賀董其昌書藝進展神速。董其昌倒也並不謙虛。張覲辰談及祝枝山、文征明的才學,讚不絕口,但董其昌卻不屑地說:“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張兄不必口口聲聲抬高別人,小視自己。”張覲辰知道董其昌恃才放曠,便有意說自己現藏有五代名家楊凝式的《 韭花帖 》。董其昌一聽來了精神,他早聞楊氏作品筆法道茂精能,點畫生動,鋒芒灼耀,結體新奇,但終未能見,今有如此好事,豈能放過?當張覲辰展開《 韭花帖 》,他便如饑似渴地伏案觀摩。此帖僅有7行63個字,但董其昌看了一個多時辰還舍不得放下,他此時才深得名家作品的神韻,而自己的書法僅僅形似古人罷了。天色已晚,張覲辰見董其昌仍在專心致誌地觀看,便問他究竟感受如何,董其昌的臉刷地一下紅了:“真是不登泰山,不知道山高;不下大海,不曉得海深。今日多虧張兄,使我清醒過來。”從此他更加銳意進取,謙虛好學,終於成為舉世公認的書法名家,清代的康熙和乾隆都對他十分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