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采此刻也明白了,為什麼蔡邕會說,以後要跟他保持距離。
稷下學宮的學子都是蔡邕的學生,如果他能夠將這一股力量彙聚起來,同樣是巨大無比的。但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在哪裏,不會參與到其中來。
蔡邕對於嬴政的態度很明顯,人我給你培養,但是用不用、怎麼用,那是你的事,我不參與。
這樣一來,不管這些人出了什麼事,都跟蔡邕沒關係。他們是越走越高也好,還是犯下彌天大罪也罷,蔡邕都可以置身事外。
再加上琴妃蔡琰的關係,隻要秦國不倒,那蔡邕就可以無所畏懼。
有的時候,人一旦到了某一個高度之後,需要考慮的因素就變得多了。蔡邕不是個喜歡爭權奪利的人,這一點薛采看的很透徹,也在蔡邕的身上明白了什麼叫無欲則剛!
回到家裏之後,薛家的下人們發現少爺這一次回來,徹底的變了。
盛飯的時候自己動手,穿衣服的時候自己動手,甚至還跑到廚房去看了一眼,早晨起來洗漱也是自己動手,總之一切可以親力親為的事情,他都在自己動手。
這讓伺候了他很久的婢女們感到惶恐,但看薛采並沒有什麼異樣,又都放下心來。
薛采也不是說從今天開始就要什麼事都親力親為了,他隻是想體驗一下,順帶著用這種方式,感受一下。蔡邕的目的也不是讓他體驗這些東西,而是讓他注意到、顧及到從底層爬起來的人,或者說要讓他明白,日後在用人方麵,他必須慎之又慎。
……
再一次故地重遊,第三次來到玉岩關,嬴政的心情跟以往都有所不同。
自從五年前跟趙雲談話完畢,心態上發生了轉變之後,嬴政看事、做事的態度都有了很明顯的改變。
這一次到達玉岩關,他擺足了君王的架子,黃忠領著黃敘參見的時候,也隻是微微的點了點頭,讓其平身,一點也沒了以往的客氣。
這一次跟隨他一起來的將領有:嶽飛、嶽雲、趙雲、高順、陳慶之、何越宮、管亥、華雄、裴元慶、典韋,一共十人,除開陳慶之不會靈武之外,其他九人都有著神將水平。
加上駐守玉岩關的黃忠和黃敘,一共十一名神將在列,帶來的二十萬大軍加上此地的十五萬人,一共三十五萬大軍蓄勢待發。
沒有絲毫的耽擱,嬴政到達玉岩關的第二天,就下令進攻了。
吳文輝和趙秋、趙孔已經先他們一步到達了玉岩關以東的應城,畢竟他們人數少、速度快,比二十萬大軍的行進速度快了不少。
吳文輝沒走,用他的話來說,嬴政可以此次禦駕親征,此戰關乎我吳國命運,為何朕不能禦駕親征?
趙秋、趙孔勸了半天,他一句:若此戰敗北,則吳國不複存在,朕在此和在王都,有何區別?
於是,二人不再相勸。
而應城駐守的士兵聽說君王來了,對於他們的士氣提升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吳國有三十萬精銳大軍,是趙秋這幾年來竭盡全力招兵買馬、訓練出來的最後一批士兵了,短時間內不可能再增長,此戰贏了,以後有的是時間慢慢增加,若是輸了,那就一切都沒了。
在吳文輝去陳國之前,他們就準備開戰了,所以這三十萬大軍已經到了應城,吳國國內已經空了!
本意是想與諸國一起發動進攻的,但是沒想到秦國竟然先一步打了過來,沒辦法的情況下,吳文輝和趙秋一商議,就決定在此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