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虎也道:“其實我們都已經同意了,隻不過這件事實在太危險,不敢善做主張而已。”
梅五毫不在意,“既如此,那麼前期準備,咱們可以照做不誤。等到上麵的命令下來,就可以立即著手實施,要想讓嬴政心甘情願的進入咱們的圈套,前期準備可不能馬虎。”
“梅將軍說的是。”三人都是一點頭。
大方向上的事情,就這麼敲定了,接下來就是細節問題。比如進攻村鎮的時候,目標如何選取,每次分兵多少人,由何人帶隊,遇敵來襲又該做什麼樣的反應等等等等……
四人趁著整合軍隊的這個時間點,一起密謀了好幾天,上報的消息也早就傳出去了。
數日之後,四人商議完畢,各回各軍,開始著手進行準備。
與此同時,嬴政也得到了龍組成員還有黃舞蝶的彙報,渭河對岸的四十萬大軍有動作了!
渭河寬百丈,水深數丈,最淺的地方也有五六米深,江麵寬闊,由西至東流淌,據說一路彙入齊國境內,彎彎繞繞,長度足有數千裏。
河水湍急,木筏渡江也時有意外發生,第一天下來,三國聯軍就有上千名士兵落水,其中大部分被湍急的河水衝走,生死不知。
這還是準備完善,沒有被人幹擾的情況下,否則傷亡肯定還會更大。
而郭嘉之所以不在江麵做準備,防禦敵軍渡江,第一個原因自然是因為秦國兵力太少,隻能是駐守城池,無法在河邊進行防禦工事的修築。
第二個原因則是兵力再多也難以防止敵軍渡江,原因無他,台城、堯城、宛城三城,距離渭河都有數十裏的距離,根本就不在河邊上。
按理說依靠這樣的一條大江,沿水建城才是最合理的,但渭河太大了,分支無數,又因為河邊的地理、地貌原因不適合築城,遂將三城建在了距離渭河數十裏處的位置。
三城互成掎角之勢,以堯城為首,最為靠近渭河,台城在堯城西南方,宛城在堯城東南方,距離堯城都是大約七八十裏的距離,而兩座城池互相之間的間距也隻有一百二十多裏。
三城是各自建在渭河其中一條大分支旁邊的,沿著這些分支而走,會發現有無數的村鎮坐落著,這個地方是一個難得的產糧地,當初還在陳國手上的時候,這裏的產糧就足以供應全國三分之一的用量。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初交換城池的時候,嬴政和田豐才會最終決定以渭河為界,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要將這三座城池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渭河縱深數千裏,如果要沿江修建防禦共事,阻止三國聯軍渡江登岸,別說如今秦國隻有十八萬人,就算是一百八十萬人都不夠。
人家完全可以從上遊一些的位置或者下遊一些的位置渡江,然後再集合進攻,根本不可能防得住。
所以,郭嘉才沒有做任何準備。否則的話,單單就是渡江這一點,秦軍就能給予三國聯軍一次迎頭痛擊!
沒人幹擾都能落水上千人,被衝走數百人,若是有人幹擾呢?一萬人能過來五千就算不錯了。
四十萬大軍渡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足足持續了七天時間,總共損失了三千多人。
但三國聯軍也不是沒有做其他事,江麵上拉起了三道鐵索橋,鋪上木板之後,可以容納運糧車經過。
三國聯軍的三座大營,也就建在了這三道鐵索橋的邊上,看那樣子,是要等糧食全部運過來,才會開始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