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時不待我(1 / 2)

“西方諸國的平衡已經被徹底打破了,別說十年,五年之內,必定會決出一個王者。而這個王者,也絕不可能是雲國!”

薛采這句話可謂是戳中了雲王的軟肋。

從吳軍兵臨城下,到秦軍來援,再到趙雲等人表麵客氣、實則根本沒把他這個雲王放在眼裏,一切的一切,對他的打擊都太大了。

還有就是昌、鄭、莫、夏四國的覆滅,讓他知道,如今西方諸國的局勢徹底變了,誰手裏有神將,誰就有話語權!

雲國建國百餘年,一直強盛,還從未被人打到王都過。吳國當初的實力還不如雲國,至少是要稍遜一籌的,可就是因為有了趙秋、趙孔兩大神將,雲國的軍隊就一路敗退,被人一直打到王都!

若非秦軍來援,恐怕雲國的覆滅,就在眼前。

而且雲王也不傻,秦國為何援助他也想得到,無非就是不想看著吳國拿好處而已。

秦、雲、吳三國相鄰,吳國滅了昌國之後本就強大了不少,如果再滅了雲國,得到更大的地盤,再發展一段時間,又將更加強大,到時候就是秦國的大敵!

為了遏製吳國的發展,秦軍才會前來救援。

聯盟情誼?

就是狗屁!

吳國還是秦國的盟友呢,還不是說打就開始打了?

腦海中轉過這些念頭,雲王問薛采:“你之前所說,朕應該早為自己謀退路,這退路……何在?”

薛采年紀不大,甚至可以說是幼小,但其極為成熟,略微思量一番之後,開口說道:“以臣子姿態,尋一強大靠山,投降於他,或可保一世榮華,也可福澤子孫。”

說完,接著補充道:“若君上還有爭霸天下之心,薛采也願為君上肝腦塗地,竭盡所能!”

雲王搖了搖頭,“吳軍才剛剛退去,雲國如今是個什麼情況你我都很清楚,爭霸天下?隻是笑話罷了。朕今日找你來,就是想聽聽你的意見。果然,你跟朕想的一樣。”

薛采微微低頭,沒有說話。

雲王再問:“投降一個強大的靠山,投降誰?秦國嗎?”

薛采道:“秦王嬴政,於危難之際力挽狂瀾,複國強民,短短八年時間便將秦國發展到如此地步。草民聽聞,秦國之賦稅,乃是西方諸國最低的!秦國之福利,乃是西方諸國最高的!百姓對於他這位君王,可謂是讚不絕口,民心所向,極為擁戴。若選秦國,自然上佳!”

雲王微微點頭。

二人商談許久,直至天色漸晚,雲王留薛采宿於王宮之中,第二天又開始討論,如此持續三天時間,才將一切敲定。

禦書房內,薛采稚嫩的小臉上有著一絲難掩的疲憊之色。

舉國投靠,這是大事,全國上上下下所有人都要考慮在內!

不光是雲王的利益要考慮,以丞相和大將軍為首的文武百官,都要考慮進去。否則大家憑什麼跟著你去投靠秦國?

能做到一定位置的人,都是有一定本事的,在雲國可以有所作為,在他國也同樣可以。

若是不把這些人安排到位了,人家完全可以自己去尋找一個出路,沒必要跟著你到秦國去。

雲王也沒有想過直接一紙書文發給秦國,說我想投靠你,就這麼草草了事。即便是投靠,也需要體現自己的價值,如同戰場之上的降將,你投降不投降,如果效果不大的話,還得看人家心情好不好,願不願意收你!

雲國舉國投靠,秦國拒絕的可能性當然是微乎其微,白得一個國家,兵不血刃,而且是對方心甘情願,腦子有泡的人才不答應。

但,就算如此,雲王也必須體現自己的價值,如此才能得到更多的重視,更大的好處!

與薛采商議了三天,初步敲定了一些細節和大的方向之後,雲王這才召見了雲國丞相和大將軍。

丞相名為海忠,大將軍名為戚源,二人聯袂覲見,在禦書房見到了薛采和雲王。

見禮過後,戚源率先開口:“君上,吳軍已經徹底退去,臣近幾日一直在打探各處失地的情況,吳國留下的守軍並不多,而且還有陸續撤離的跡象。而且秦王已經親率大軍朝著吳國進發,不日就到玉岩關外,秦國六大神將,除黃忠之外,全部帶著,吳國這次麻煩大了!此刻正是我軍整頓兵馬,收複失地的良機啊!”

雲王看著他,笑道:“愛卿莫急,此事等會兒再說,朕今日召你們前來,是有事要與你二人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