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趙秋的反應(1 / 2)

地道戰的產生,在中國古代早有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墨翟在《墨子·備穴》中就有開鑿地道進行攻防作戰的明確記載,說:如果敵軍開鑿地道攻城,守軍也應徑直迎敵,針對敵穴方向開鑿地道,以穴攻穴,把敵軍消滅在地下。還詳細說:為了及時了解敵穴情況,每個井派狗執勤,以“審之穴之所在,鑿穴以迎之”。

墨子時代雖然還不能科學地測定狗的信息功能究竟有多強,但知道其視、聽、嗅覺等能力比人強得多,因此,在進行地道作戰時,便用狗擔當起巡邏、警戒的任務。

《墨子·備穴》裏說:如果地道相通,“獨順,得來往其中”,既用狗在地道進行巡邏;還在各個“穴壘之中備一狗,狗吠即有人也”。

道戰源於戰國時期,但此後長期停滯,到了三國時期才又有了新的發展。

從公元198年到公元258年的60年間,使用地道作戰有文字記載的就達9次之多:

公元198年曹操與張繡安眾之戰;199年袁紹與公孫瓚的易京之戰;200年袁紹與曹操的官渡之戰;204年曹操與袁尚的鄴城之戰;219年徐晃與關羽的樊城之戰;223年曹真與朱然的江渡之戰;228年諸葛亮與郝昭的陳倉之戰;238年司馬懿與公孫淵的襄平之戰;258年鄧艾與薑維的祁峪之戰。

這些戰役中,都有地道戰的出現。

古人很聰明,為了防止敵軍使用地道攻城,他們還會在地下埋入一個水缸,裹上牛皮,然後派專人監聽。

因為挖地道的時候,會有震動傳出,這種震動隔得太遠其實是聽不清楚、也感受不到的。埋一個水缸,就相當於是把水缸當做擴音器,隻要靠近一定範圍,就能清楚的聽到地下的聲響。

但是,混亂大陸還沒有出現過地道戰的先例,吳軍也不會想到嬴政會用挖地道的方式攻入城去,這一點倒是不必擔心。

郭嘉之前沒有想到挖地道的辦法,並不是說他笨,不如嬴政聰明。

而是時間太短,大軍剛剛來到玉岩關之下,各種方法想盡了都沒有一個萬全之策,別說萬全了,就連一條稍微合理一點,成功率高一點的都沒有。

因此,不免有些心煩意亂,短時間內沒想到是正常的。

但嬴政不同,他擁有著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眼光,對於天地並沒有太多的敬畏之心。上天入地在現代人的眼中其實並不是什麼難事,思維局限沒有古人那麼大,要靈活許多。

所以,他才會說出那句“既然正麵、側麵都不行,那就從天上或者地下進去”的話。

其實嬴政最開始是想用空襲戰術的,滑翔翼、飛行衣這種東西他玩過很多次,很刺激、也很好用。

但是可惜,玉岩關旁邊的懸崖雖然高,可是距離玉岩關太近了。

不管是滑翔翼還是飛行衣,都不能垂直下降,那是找死!隻能是用滑翔的方式靠近目標點,這樣才安全。

而且就算做出了滑翔翼、飛行衣,要讓士兵們習慣也非常麻煩,耗時可能更久,沒有經過係統的訓練,風險太大了。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從天上飛進去,又能飛幾個?三千、五千還是一萬?

玉岩關之中可是有著足足二十萬大軍!!

所以,在看過懸崖和玉岩關的距離之後,嬴政就杜絕了這種想法。

因為距離太近,滑翔翼和飛行衣都沒用,空投火油燒城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隔著幾百米的高空拋東西,落地之後都不知道到哪兒去了!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