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譯者對經典原著的理解。譯者對原文本的解讀必然受其文化身份和意識形態立場的影響,從而影響到接下來的翻譯過程。具體而言,在翻譯的跨文化交流過程中,譯者不可避免地會將其個人生活經驗、思維模式、認知方式、審美情趣、文化和曆史背景等滲入其中,影響其對原文文化信息的理解。例如《簡·愛》原著中聖約翰人物形象本是正麵角色, 一經譯介到中國文化語境,就長期被當做反麵的宗教人物。這是因為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受譯入語文化與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對這一人物進行了有意為之的共時性和本土化解讀。
最後,譯者的風格策略。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宗教問題、怎樣翻譯典故、采用直譯還是意譯、如何取舍歸化或異化等等,這些是譯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它決定了譯文的語言特點與風格。李霽野先生深受當時譯潮的影響, 譯文主要采用了歐化漢語的語言特點和直譯的翻譯手法。因此,譯文生硬拗口、不順之處很多。而黃源深先生則采用了比較靈活的意譯的翻譯策略,以期再現原著詩般語言、神韻氛圍與整體風格。
結語
綜上,外國文學經典的建構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一方麵,包括社會、政治、文化等外部環境的時代因素對作品經典建構的影響顯然是巨大的, 無論是對本土作品,還是譯作。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作品,即使是同一作品,不同時代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征。作品的命運也因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另一方麵,翻譯的執行者——譯者的翻譯動機、翻譯能力與翻譯策略,決定了譯作的風格與麵貌。
參考文獻:
[1][2]查明建.文化操縱與利用:意識形態與翻譯文學經典的建構[J].中國比較文學,2004(2):86-102.
[3]胡安江.翻譯文本的經典建構研究[J].外語學刊,2008(5):93-96.
[4]邱明明.論意識形態對翻譯的影響[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7(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