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CBI教學研究評述
文化藝術
作者:劉曲 馬麗娣
【作者簡介】
劉 曲,女,遼寧錦州人,遼寧醫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英語教育及英美文學研究;
馬麗娣,女,遼寧錦州人,遼寧醫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英語教育及英美文學研究。
【基金項目】
本文係2013年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學英語課程中CBI主題教學模式應用的有效性研究”( 項目編號:W2013115)成果。
一、理論基礎
作為一種開放性的教學理念,CBI在兼收並蓄多家理論精華的基礎之上不斷開拓創新而形成了目前比較成熟、實用的先進教學理念。然而,就其理論根源來看,學界一致認為語言學習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為CBI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這兩種理論均把二語習得看成是一種綜合性的認知行為,均認為在二語和外語學習的過程中應遵循第一語言習得的方式,盡量為學習者創設真實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並能真正具有交互意義的語境來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機會進行真實的語言輸入與輸出的練習,進而使學習者能在自然、和諧且不失學術意義的背景下完成語言的記憶和應用。由此可見,交際功能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為CBI的不斷完善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此外,合作學習理論,關於學習動機、興趣等的相關研究以及批判性思維等的研究也為CBI理念提供了合理而必須的理論解釋。
二、CBI國內研究評述
國內CBI研究呈現出“理論引入——應用探討——實證研究”的一般發展趨勢。隨著20世紀80、90年代國外關於CBI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受到了越來越多國內專家和學者的關注,大量研究論文隨之發表。在理論引入和應用探討階段,國內較早的有王士先關於CBI基本概念和原始模式的介紹,從理論上探討了CBI在中國外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能性,認為結合專業進行語言教學應該是大學英語基礎學習結束以後專業英語閱讀教學的方向。[1]此外,馮清高和李少軍探討了CBI在大學專業外語教學中的理論應用[2],蔡堅從理論支持和實踐策略方麵探討了CBI教學模式之於二語教學的影響[3],戴慶寧和袁平華對CBI的教學理據和教學元模式進行了比較深入而全麵的探討[4][5],廖春紅在其2011年完成的博士論文《內容依托教學模式中學科知識習得研究:一項基於法律英語課程的案例研究》中結合語言輸出假說理論、互動假說理論、知識框架理論、任務教學理論等方麵來探討解析內容依托教學的科學依據。此外,還有學者就CBI與批判性思維,CBI與大學公共英語寫作,以及CBI在整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全麵推廣等方麵進行了多方麵的探討。簡言之,雖然國內關於CBI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在理論研究和應用探討階段,在總結和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方麵尚屬比較充分。在實證研究階段,國內從2005年開始就不斷有研究人員進行多方麵的教學嚐試,其中較典型的有石英發表的關於CBI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電影欣賞教學中的應用[6],曹賢文將內容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7],高玉霞等將CBI應用於護理專業教學的研究[8],顧飛榮等將CBI應用於博士研究生英語寫作教學的研究[9],常俊躍等進行的英語專業基礎階段內容依托教學問題的實證研究[10]等。這些研究或從定量的角度或從定性的角度均證明了CBI教學模式對外語教學和學科教學的積極作用。然而,相比於國外研究,國內的實證研究仍存在諸多不足,主要體現在:一、研究對象不均衡。國內學者對CBI的實證研究多集中於對本科和高職階段的英語教學,約占研究總數的92%,鮮少涉及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生英語教學及針對CBI教師本身專業發展的研究。二、研究廣度和深度有待完善。國內關於CBI的研究所涉及到的研究層麵展開不足,較多集中於CBI的教學適用性和有效性方麵,至於語言測試、第二課堂、學生需求等方麵對CBI教學的影響等方麵則較少涉及。另外,國內研究在某些層麵上缺乏研究的連貫性和係統性,例如常俊躍就英語專業初級階段開展CBI教學模式進行了科學嚐試並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但就其它階段,如英語專業高級階段或者是非英語專業的各個階段的研究目前還沒有類似的係統研究出現。[11]最後,就CBI對學科教學的有效性方麵目前涉及較多的仍為護理、商務、對外漢語等傳統熱門研究專業,急需進一步擴充到更多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