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人用品
個人用品在這裏指的是煙鬥、手表、眼鏡、名片和手提包等個人日常用品,還有家具、車輛等。這些個人用品都能折射人們的審美、地位和價值觀。交際學家研究發現人們可以運用眼鏡表達內心活動和傳達交際信息。[2]中國和日本戴眼鏡的人較多,而在西方國家女性戴隱形眼鏡,室外人們喜歡戴墨鏡。男士和女士手提包可以反映出個人的品味和經濟實力,在西方公文包是公司職員晉升的標誌,但在印度禁忌用牛皮質地的包。[3]名片在商務交流中有著重要的溝通作用,日本人就非常注重名片。男士的香煙、手表、腰帶和車等也傳遞出他們的身份的信息。
(五)體味
嗅覺也可以傳遞出有關種族、文化等信息。人體會散發出一定的氣味,西方人的體味要比東方人的體味重些,西方人和阿拉伯人認為散發出體味是不禮貌的。因此,即使是男性也要噴香水的習慣來掩蓋體味,中國人是順其自然,而日本人則討厭濃烈的香水味。對於因食用食物或是吸煙而產生的口腔氣味,更要遮掩。[4]
二、影響客體語跨文化交際的因素
(一)宗教信仰
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倡導人人平等,強調個性;崇尚個人主義、自由、成功的思想在西方人頭腦中根深蒂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其教義要求教徒傾其一生無條件服從真主安拉的意誌和權威。因此,阿拉伯人思想也受其影響,他們嚴格約束自己,恪守教義,比起物質財富,阿拉伯人更看重精神層麵的追求。西方人的服飾突出個性,體現人的生理美,可以裸露的身體部位比較多,而阿拉伯人的服飾要求包裹身體。
(二)曆史傳統
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傳人,這是因為在傳統神話故事中,龍是騰雲駕霧、在人間呼風喚雨的神。在古代皇帝是“真龍天子”,所以隻有皇帝可以穿有龍圖案的服飾,強調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其他人如果穿著,則視為謀反。在現代社會,龍也是男士服飾最受歡迎的圖案。而在西方神話故事中龍是會噴火的怪物,所以服飾如果有龍的圖案,人們會感到很怪異。[5]在泰國古往今來將白象視為鎮國瑞獸,象征昌盛吉兆。
(三)價值觀念
西方國家推翻封建製度較早,有著民主的傳統,強調人的個性發展。而相對而言,東方國家受封建統治時間較長,民主意識較薄弱,等級觀念較強。中國曆代推崇儒家文化,講究倫理道德,克製容忍。中國和日本是人口大國,強調集體主義。所以在女士服裝的設計上,西方國家突出女性生理曲線美,強調標新立異,而中國講究得體,日本人則更喜歡製服。
三、提高客體語跨文化交際的策略
客體語如其它非語言符號一樣,也是經過長期的曆史積澱而形成的,是社會成員所認可的習慣。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首先,既要意識到客體語的文化差異,又要防止將差異誇大。客體語既有差異,又有共性。譬如在商務活動中,無論在何種文化下,服飾的款式都比較正式,顏色偏深。其次,對於客體語的差異在交流過程中,應有意識地細致觀察,探尋其背後的文化規則,但同時避免過度概括。第三,在外語教學中,教師在語言教學的同時,更應重視非語言符號交際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多媒體、互聯網等手段開設文化課程、符號學課程和影視賞析等選修課程,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學生的視野。第四,增加與來自各種文化人群的往來,在交流的實踐中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莉莉.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行為[D]. 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4.
[2]胡文仲,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78.
[3]潘靜.男性客體語在商務活動中的作用[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8):51.
[4]李春江.國際商務活動中的女性客體語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2009(4):25.
[5]程曉昆.客體語言的中西文化比較[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