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形寫神、傳神寫照、形神兼備”的造型
漢朝以來,社會思想產生了巨大變化,這主要因為社會巨大動蕩與變革。在這樣一個大變革時代中,思想文化進行了交融。漢時獨尊儒術的局麵被打破,在思想上呈現自戰國以來的又一次自由、活躍的局麵,這個時期也是個人覺醒的時代,加上“九品中正製”的實行,才情、氣質、人內在的精神風貌成為品評的重要標準。因此,人們觀念產生了改變並且藝術欣賞水平與繪畫品評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早期單純的追求“形似” 已不能滿足大家的審美需求了,這一現象最早體現在人物繪畫上。作者在追求“形似”之外,加有追求“傳神”的繪畫理念,這對中國繪畫的造型方法與理念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同時也成為該時期中國人物繪畫造型的一個重要標準,並且在這時期產生了可以指導繪畫的繪畫理論。這對中國畫造型理論來說有了重大突破,代表人物有東晉顧愷之的《論畫》、《魏晉勝流畫讚》、《畫雲台山記》文章中都有出現“以形寫神、傳神寫照、形神兼備”的論點,把“形”與“神”兩個不同概念有機的結合在繪畫中。[2]
在顧愷之之後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總結出“六法論”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著質的進步。“六法”“一為氣韻生動、二為骨法用筆、三為應物象形、四為隨類賦彩、五為經營位置、六為傳移摹寫”,其中“氣韻生動”就是指“神似”,六法“一為氣韻生動”,因此謝赫是把“神似”放在第一位的。“神似”造型觀念的出現,使人們懂得了在“求似”的原則上“求神”的重要性並尋求其造型方法。“神似、傳神”體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畫造型發展進入了新階段,這一觀念對中國繪畫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3]所以出現了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佳作,還出現了南朝宋陸探微、梁代張僧繇、北齊曹仲達等對後世人物畫影響極大的人物畫家。
“傳神”理論不僅是對人物畫的指導,而且還是人物畫藝術構思的概括,同時在其它方麵人們都以“傳神”作為對繪畫品評的一重大衡量標準。如山水、動物畫都要求“傳神”,可以說這一觀念的提出是中國繪畫造型的一重大裏程碑。[4]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6-87.
[2]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201-203.
[3]葛璐.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112-117.
[4]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教材編寫組.中國美術史及作品欣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