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五屆莫斯科國際藝術雙年展(2005—2013年)(2 / 3)

事實上,除了主題,在組織策劃方式和實際的展覽內容上,本次展覽的多元化特征也被充分發揮了出來。在策劃方式上,組織者隻提供意見,實際的策劃方案是由獨立的策劃人或策劃組決定的,而且提出的策劃方案不隻一種,這種組織策劃方式洗刷了第一屆雙年展尚未完全褪去的官僚幹涉色彩,令展會呈現出一種更加自由活潑的氛圍。在展覽內容上,本次展覽超過90位的藝術家都為全球政治、市場和遺忘做出了具有自身主觀意味的注解,令展覽本身猶如一個萬花鏡,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會有不同的觀感,尤其是8位特邀藝術家的作品,對整個展覽起到了架構和梳理作用,令展覽構架雖繁雜卻不混亂,呈現出一種清晰明確的形態。自由的氛圍和獨具特色的展覽內容提升了整個雙年展純粹的藝術價值。

本次展覽最大的缺憾在於,雖然更好地發揮出了雙年展傳統的國際化特征,但俄羅斯似乎依然沒有認識到自身舉辦展覽的東道主優勢,對本國、本民族的優秀藝術特征發揚和發掘都不到位。雖然具有多元化的藝術價值,但讓人認識不到與他國的雙年展相比有什麼獨特之處。

(三)傳統與現代的交錯——第三屆莫斯科雙年展

第三屆的莫斯科國際藝術雙年展終於將對俄羅斯藝術特征與藝術風格的表現和發揚推上了重點,甚至可以說放在了首位,但很遺憾的是,這屆展覽的平衡並沒有找好。首先,這屆展覽並無明確的主題,隻有一個名為“反對排斥”的口號,這個口號讓展覽的氛圍整個呈現出一種激進性,這種氛圍一定程度上壓抑了雙年展的國際化特征。其次,這屆展覽的許多藝術作品是對老作品的一種重構和重新演繹,雖然從中體現出濃厚的傳統風味,但並非所有的作品在藝術意向上都能跟上激烈的時代變化,尤其是許多老作品的批判色彩非常強烈,這令許多外國人甚至俄羅斯本土的青年人難以理解。最後,展覽的藝術品大多沒有找到俄羅斯藝術和世界藝術的接入點,給人一種俄羅斯風格的當代藝術似乎脫離世界藝術潮流獨自存在的錯覺,最明顯的體現就是,許多藝術作品如果不配以詳細的解說,外來的人們根本就看不懂。

當然,這屆雙年展絕非一無是處,其正麵價值可以分為幾方麵。從主觀情感上來看,這屆雙年展為人們提供了重溫許多舊日經典藝術作品的機會,同時使人們意識到這些作品在現代的價值取向和藝術觀影響下會展現出何種風貌。從功用價值來看,這屆雙年展讓藝術家們認識到從傳統和現代的藝術交錯中提取平衡點的重要性,並了解到傳統藝術品的特殊價值。從發展角度來看,這屆雙年展的興辦,起碼說明展覽的承辦者們認識到了東道主優勢的重要性,為之後莫斯科雙年展的發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四)與世界的相互影響——第四屆莫斯科雙年展

一方麵吸取了前三屆雙年展的成功與失敗經驗,另一方麵受到俄羅斯國力複蘇的影響,第四屆的莫斯科國際藝術雙年展可以說在各方麵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首先,從“改寫世界”這個主題來看,展覽的舉辦者們如同第二屆一樣找到了一個具有優秀平衡性又能實現對立統一的主題切入點。“改寫世界”的涵義是多方麵的,這個主題能夠從藝術與世界、國家與世界、地域文化與世界文化、俄羅斯的藝術特征與世界的藝術特征等多重角度進行切入,為藝術家提供近乎無限的發揮空間,卻又能在主題上呈現出統一性。其次,從俄羅斯自身東道主特征的體現上來看,這屆雙年展為了避免第三屆展覽的弊病——展現俄羅斯藝術特色的展品獨立風格過強,缺少與世界的切入點——將目光從傳統藝術品的再構造轉移到了對新事物的探索上。將藝術的新穎特征與呈現融合化的世界思想潮流當作俄羅斯當代藝術和世界當代藝術的接入點,讓人們從共性上了解俄羅斯獨具特色的當代藝術,再進一步從中發掘俄羅斯傳統文化藝術在其中的積澱。最後,主辦方開始重新界定自身定位,總策劃人從原本的引領者、主導者轉變為平台的提供者,令莫斯科雙年展愈發顯示出自由化特征,更多地具備了藝術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