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亞裏士多德悲劇觀在現代悲劇電影中的解讀(2 / 2)

(一)多義性的歌曲使用

現代電影中,除首尾主題曲外,“歌曲”主要以插曲形式來呈現,而插曲多為隻有曲調,沒有唱詞的樂曲,以免削弱影片的故事內容。但古希臘悲劇原本就是由酒神頌發展而來,由一隊演員歌唱或加以舞蹈的頌詩形式表達其故事內容。古今之間,歌曲從原本最為重要的表達媒介,演變為如今用來渲染氣氛,提升審美品格的“附屬品”。

在影片《勇敢的心》中,蘇格蘭風笛作為一種敘事符號,貫穿全片。反複出現的風笛聲蘊含著象征意義,每當情節點出現,風笛聲總會或低沉,或高昂地伴隨劇情發展,例如:影片一開始,先出現風笛聲,逐步出現畫麵,不用多言,便可知故事發生在蘇格蘭;又如片中兒時的華萊士看著父親和哥哥的屍體被掩埋,小女孩兒送他一支花,風笛聲隨之響起,渲染悲傷情緒的同時也預示著二人之間會產生一段有關生死的故事。

(二)影視化的措辭修飾

在措辭上,無論是《勇敢的心》還是《聖女貞德》都充分展現出現代電影技術的多元化,景別、色調、音樂等手段的運用,與僅能通過韻文或散文等文詞形式進行修飾的古希臘戲劇相比,足以突顯現代悲劇電影在品質與審美上的提升。

《勇敢的心》采用綠色作為主色調,蘊含著希望、重獲新生的含義,另一方麵也帶給觀眾些許涼意,為全片奠定了陰冷的基調。《聖女貞德》呈現出冷暖色調交替,每當貞德情緒壓抑時采用陰暗色調,情緒憤怒時采用暖色調,用色彩暗示情緒與情節的發展變化。

三、仿真的樣式的全新呈現

仿真的樣式是指場麵以及相關設備,亞氏提出:悲劇力量,即令脫離呈現和演員也可以感覺到。[6]而現代悲劇電影,一旦失去了場景的襯托和演員的表現,也就隻能稱之為——劇本,而非電影了。

由於是描寫戰爭的悲劇電影,《勇敢的心》與《聖女貞德》中都有大量的戰爭場景,通過演員,通過宏大的戰爭場麵,將戰爭的殘酷與激烈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僅靠文字描述,讀者或許有充分的想象空間,但通過具象化的場麵表現,卻可以讓觀眾得到視覺、聽覺乃至心靈上的震撼。

結語

任何一部偉大的理論、巨著,由於其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當時的科技、經濟、政治等因素的製約,其理論本身在適用範圍等方麵都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亞裏士多德的悲劇理論最大的魅力在於,眾多現代悲劇包括悲劇電影,都不是完全依照亞氏的悲劇理論來創作的,但究其最後呈現出的內容及思想,又都與亞氏的悲劇觀有很大的關聯,甚至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用辨證的思路解讀經典論著,讓經典論著更好、更長久地為作品服務,這是探究古典理論對現代作品影響的目的。

參考文獻:

[1][2][6]亞裏士多德.詩學[M].劉效鵬,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8:73,84,77.

[3][4]成娟,劉善堂.從亞裏士多德的悲劇觀論《竇娥冤》[J].藝術百家,2005(1):89.

[5]薛俊芳.關於亞裏士多德悲劇概念的梳理[J].文學教育, 2013(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