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電影《少林寺》反映的中國佛教文化(2 / 3)

六度修行中的忍辱,簡單地說就是忍受各種痛苦和損害。痛苦,包括修行過程中的饑、渴、寒、暑、疾病及自然災害等;而損害,則指一切眾生對其所做的辱罵、欺侮、傷害等等。片中小虎為報父仇,甘願出家,研習少林武功,曆盡千辛萬苦,這是本片中最大的忍辱。而佛家講的精進,通俗地說,就是勤勞,不懶惰,做事努力。覺遠出家後,每天與眾師兄練習蹬腳、紮馬步等基本功。由於長年累月的蹬、踏、用力,每個和尚腳下的石板,都形成了一個個窩坑。在師父的勸說下,覺遠心無旁騖,安心苦練。這就是精進。覺遠被仇人打敗後,回到少林寺,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每日不輟。除少林拳外,還操練了多種兵器,為報仇做好準備。這也是精進。正是由於覺遠忍辱負重,發奮圖強,最終手刃仇人,替父報仇,為民除害。

六度修行的第五度,稱為禪定,意思是用心專注於某一對象。禪定也叫坐禪,是佛教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其目的是淨化心靈,錘煉智慧。由“凡人”到“成佛”的整個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的是禪定。相傳菩提達摩於南朝末年,由印度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宣傳大乘佛教,後來到嵩山少林寺修行,創立了禪宗。禪宗的主要修煉方法叫“壁觀”,即麵壁沉思,靜坐修行。影片開頭,介紹了少室山北麓的五乳峰下,有個達摩洞。達摩曾在此麵壁修行長達九年。天長日久,其身影投射在一塊大石上,留下了千古傳頌的“影石”。由於禪宗的修養方法簡便易行,因而迅速推廣、流傳開來。禪宗逐漸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別。達摩被定為中國禪宗初祖。少林寺被尊為禪宗祖庭。

二、佛教飲食文化

佛教認為,飲食與健康有著密切的聯係。佛教飲食觀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吃素、戒酒、飲茶等。素食是大乘佛教慈悲精神的具體表現。在原始的佛教戒律中,僧尼是允許食肉的。這是因為當時的出家人過的是乞食的生活,施主家有什麼就吃什麼。隻要沒有看到,或沒有聽說,或沒有懷疑這動物是專為出家人而殺,這樣的“三淨肉”是可以食用的。但因大乘佛教認為食肉就是殺生,而南朝的梁武帝篤信大乘佛教,於是規定僧尼禁止食肉,違者嚴懲。從此以後,素食逐漸成為中國佛教飲食習慣的主要特點。所以說,佛教禁止食肉,並非因為它是肉,而是因為不可殺生。食素是出於戒殺生的慈悲心。片中小虎誤殺了牧羊女的狗,又將其烤熟來吃。正巧師父走來,小虎為答謝師父的救命之恩,邀其一同食用。師父道,“自出家後,想起它(狗肉)來,也是一種罪過。”眾武僧尾隨師父,聞到肉香都嘴饞起來,師父將狗肉分與眾人同食。徒弟們說:我們這是犯戒了。師父坦然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出家人多行善事,不必拘於小節。眾徒弟聽了,也都釋然。大家每日勞作辛苦,都很想食肉開葷,但出家後有戒律約束,過的都是清心寡欲的生活。師父心疼徒弟,允許他們吃一點狗肉,而這肉也符合“三淨肉”的條件。況且梁武帝之前,僧尼本來也沒有禁肉,細想起來,眾僧也不算犯戒。

五戒中有一條,就是不飲酒。佛教戒律規定,無論在家或出家修行,都禁止飲酒。佛教認為,酒能亂性,過量飲酒會使人喪失心智、迷失本性,做出許多壞事,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嚴禁教徒飲酒。但有兩種情況不算犯戒:一是得病時其它藥都無效,隻有酒才能治好時,可以飲用;二是以酒為藥塗瘡消炎時,可以使用。影片中眾武僧吃狗肉時,有個名叫色空的和尚在一旁邊吃肉、邊喝酒,愁悶異常。他原本與妻子過著幸福的生活。一天他外出買酒,歸來卻眼見王仁則的兵馬殘殺了即將臨盆的妻子。他為替妻、子報仇,才遁跡空門,做起了和尚。色空似醉非醉,使出了一套自創的武功──醉棍,令覺遠歎為觀止。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雖說飲酒犯了戒,但色空酒後未做任何壞事,隻是以酒消愁,並且還從中悟出了新武功,應該說是酒為他療了情傷,使其武藝更上一層樓,也可算飲酒的一點好處。符合以酒治病不算犯戒的規矩,隻不過色空和尚治的是心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