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農民“賣官”(1)(2 / 2)

與此同時,張臣會告狀,能辦事的名聲開始傳了出來。在那塊種子田拿回來後,張臣的親友們一個個都誇張臣能幹,誇他能辦事。而張臣呢,更胡吹自己上麵有熟人,能替別人辦事。就在這個時候,張臣的一個親戚又有了一件事兒。這個親戚因為承包漁塘的事,和當地一家煤礦鬧起了糾紛。這個親戚便請具有豐富告狀經驗的張臣幫他到上麵反映反映,如果辦成了,還要好好感謝他。

就這樣,張臣繼續上告,不過這次是替別人告,是一種能力的體現。

張臣膽子很大,一次次跑到雙鴨山市的有關部門,要求上麵進行幹預,解決漁塘糾紛的事。可是,這些部門的工作也沒那麼讓他覺得滿意。“找下麵的人不管用,要找就找上麵的,找大官。”在一些人的建議下,他摸準時機,直接找到了時任雙鴨山市市長的張心願。

這個在尋常百姓看來不可接近的堂堂市長,在張臣看來卻是非常的親民愛民,和藹可親。由於張心願從常務副市長升任市長不久,他也想通過為民辦一些實事來樹立自己的威信。對於張臣反映的事,他確實引起了重視,認為煤礦和農民之間應該認真處理好這事。他在和張臣談了自己的想法後,還給有關部門打了招呼,讓他們從中協調。

隻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此事一拖再拖,最終沒有讓張臣的那位親戚滿意。可是,張臣卻通過這件事認識了更多的上層人物,特別是市長張心願。而且張心願對他也留下了較深的印象。他決心好好利用這些關係,以便來日有更好的發展。

年長廳官患上“權力饑渴症”

2001年11月,時任黑龍江省地稅局局長的張心願住進了哈醫大附屬醫院。他覺得有些疲憊不堪,比疾病更讓他難受的是工作上的壓力,更有對前途的虛無感。

在一般人看來,身為堂堂正廳級幹部、在號稱“財神爺”的衙門裏擔任“一把手”,已經夠讓人羨慕,活得也夠有滋有味了。可是,張心願卻不這麼想,他有著更大的心願。

心願就是理想,就是拚搏。這麼多年來,張心願就是靠敢闖敢拚才擁有了今天的一切。

1945年12月26日,張心願出生在一個工人家庭。1965年,21歲的張心願下鄉插隊落戶,成為一名知識青年。但是,在父母的關心和他個人的努力下,張心願很快成為所在村的黨支部書記。後來,他又獲得當地領導的信任和幫助,成為鄉中學的一名教師,後來又升任中學校長。從張心願走上仕途開始,他就明白一個道理:要想在官場上混,一方麵要把工作做好,另一方麵就是要在上麵找人,獲得有力的靠山。因此,走關係成為張心願的人生準則,也是他始終不肯放鬆的工作。就這樣,張心願一步步走向成功。先後擔任鄉長、鄉黨委書記、區長、書記、七台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1990年任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1992年任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委副書記、市長。

這幾步升得太快了,快得簡直讓人眼熱。可是,張心願在這個位置上一呆就是好多年,他覺得這些年升得太慢了,得找人動一動。1996年,他所熟的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兼老幹部局局長韓桂芝升任省委常委、組織部長。他決定找她活動活動,挪挪位置。在一次次地送錢送物後,韓桂芝很快認真起來。而且她這人還真能辦事,是個“給了好處就辦事”的主兒。1996年12月,張心願終於動了。盡管職務沒有升,但位置很肥,是省地方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所有正廳級交椅中最肥的幾隻之一。

從1996年12月到2001年11月,又是5年過去了。這一年,張心願已經是56周歲(57虛歲)了。他深深懂得,假如再不動一動,可能就要在這個級別上退休了。幾十年奮鬥下來了,自己就好比一個登山者,攀登過一座又一座的高峰,這些雖然是成就,雖然有快感。可是下了山之後,快感就消失了。他的目光所注視的,永遠是前麵的山,前麵的高峰。

他得獲得更大的權力,登上副省級的寶座。那可是多少萬人裏麵難得出一個的呀,他一定要成為這當中的一個,那才是光宗耀祖,不枉今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