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刺參潰瘍病研究概況(1 / 2)

刺參潰瘍病研究概況

社科視點

作者:薑誼

摘 要:刺參(Apostichopus japonicus)養殖是推動我國北方沿海養殖業發展的重要新興產業之一,但2003年暴發的養殖刺參潰瘍病,給刺參養殖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成為製約刺參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本文主要介紹了刺參潰瘍病暴發以來我國研究者在該病的病原、致病機理、檢測方法以及防控技術研究方麵取得的進展。

關鍵詞:刺參;潰瘍病;研究進展

作者簡介:薑誼(1983-),女,漢族,山東淄博人,助教,青島工學院教務處。

[中圖分類號]:R36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1

刺參(Apostichopus japonicus)因其蛋白質含量高、不含膽固醇,且富含有具抗腫瘤、抗凝血、抗衰老等功效的酸性粘多糖,自古以來就被譽為“海產八珍”之一,是滋補和藥用的精品。隨著刺參需求的逐步擴大,短短幾年間,刺參養殖迅速發展成為我國北方沿海養殖的重要新興產業之一,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養殖的過速發展和不規範運作,養殖刺參出現了多種明顯病症和大規模死亡現象,給廣大刺參養殖業者造成了慘重的經濟損失,嚴重地製約了該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自潰瘍病2003年暴發以來,國內學者對該病的病原、致病機理、檢測方法以及防控技術方麵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諸多進展。

1、病原學研究

國內各地的研究者對潰瘍病做了大量研究,認為刺參多在餌料和有機物汙染、油汙、無機汙染、重金屬及pH波動、水質淡化時發病,而細菌是導致該病的病原。

2、致病機理研究

2.1感染途徑

根據感染初期和後期多例患病刺參病灶部位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觀察、對比分析,表明:細菌是該病的第一致病原,而黴菌和扁蟲則屬於繼發性感染。對3家保苗期刺參養殖場的刺參保苗養殖係統進行了分析研究的結果,認為餌料可能是病原菌的主要來源。

2.2感染方式

研究者采用浸浴、創傷浸浴、體腔注射和體壁肌肉注射4 種方式對刺參進行感染,旨在探明病原菌對刺參的侵染方式。實驗結果表明,浸浴感染和體腔注射感染的方式均無法使刺參致病。創傷浸浴和體壁肌肉注射感染成功說明該病原菌是通過體表創傷侵入的方式感染宿主刺參的,因此在刺參養殖的生產操作中需要特別仔細,避免刺參體表創傷而使病原菌乘虛而入。

2.3組織病理變化

通過石蠟切片觀察研究刺參潰瘍病的病理學特征,發現患潰瘍病刺參的體壁肌肉黏膜層變薄,上皮與細胞間界線模糊,多數細胞壞死;患病刺參的腸道細胞大部分壞死、崩解並脫落;患病刺參腫嘴處組織內細胞腫脹、排列紊亂,並發生變性,纖維斷裂消失。因此認為體壁肌肉、腸以及嘴處組織是潰瘍病中發生病變的主要組織,而水管係統和呼吸樹等組織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病變。

3、檢測診斷方法研究

3.1點酶ELISA(Dot-ELISA)

Dot-ELISA具備靈敏度高、操作簡便等優點,在動物疾病診斷上有廣泛應用。謝建軍等以養殖刺參潰瘍病兩種主要致病原燦爛弧菌和假交替單胞菌為抗原,分別製備兔抗血清,建立了兩種病原菌的Dot-ELISA檢測方法,結果表明該方法能從患病刺參潰爛組織、未發病刺參組織和感染水體檢測到相應致病菌,檢測靈敏度為9.4×103個/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