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河北藝術文化傳播現狀與外向型傳播模式(1 / 3)

河北藝術文化傳播現狀與外向型傳播模式

文化論壇

作者:潘先偉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科聯2011年社會發展課題重點課題項目“河北藝術文化形態外向型傳播模式研究”(201102016)

摘 要:河北省的藝術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內向型傳播模式,表現為傳播主體的觀念不夠創新,傳播產品的略顯浮躁,傳播媒介的孤立單一,傳播受眾的多元複雜等。因此,必須轉變觀念,實現河北藝術文化內向型傳播到外向型傳播模式的轉變,打破地域媒介傳播的封閉狀態,實現河北藝術文化跨區域、跨省際的整合傳播與走向世界的文化服務貿易的國際傳播。

關鍵詞:藝術文化傳播;受眾層次;傳播媒介;外向型模式

作者簡介:潘先偉,1964年5月出生,男,漢族,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2

一個國家的文化藝術傳播發達與否,與該國的傳播觀念與價值形態有著密切的關係,美國、法國、英國、韓國及日本之所以為世界文化產業大國,文化軟實力在這些西方發達國家中占有重要的比例,與這些國家現代普遍開放的、具有創新性、獨立性與尊重個性的現代文化價值觀念密切相關。藝術文化傳播,其本質是一種價值文化觀念的傳播。而觀念決定著文化藝術的生產,也決定著這些產品將如何進行傳播。作為國家文化藝術的傳播者,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獨立的、開放的傳播觀念與價值,而是依賴在體製上,對體製內文化進行行政職能性的宣傳與傳播,其目的是宣傳大於傳播,其最終結果是傳播主體觀念守舊,傳播產品平庸,傳播媒介消極。藝術傳播不可能是現代價值意義上的外向型傳播。

一、河北的藝術文化傳播觀念價值形態

(一)河北藝術文化傳播主體的觀念

河北藝術文化傳播主體是由行政文化事業單位與非行政單位的民營文化公司組成。對屬於行政性文化單位傳播者來說,現行文化管理體製危機較為嚴重。一些人依然沿襲了計劃經濟時代的思維模式,少有文化開拓的魄力與文化現代管理的能力。文化資源配置效率低,結構不合理,缺乏競爭和創新發展能力。市場意識淡薄,缺乏效益觀念,缺乏產業意識,缺乏按市場規則進行管理和運作的經驗。因此,很難推出真正能夠代表河北文化與藝術的名牌產品。對於非事業單位的文化企業,各種文化藝術公司雨後春筍般成立,但這些公司多集中在廣告設計、印刷、包裝上,而影視、出版、新媒體、動漫等方麵幾乎沒有形成大的產業集群。民營文化資金有限,彼此孤立而競爭強烈,同樣無法形成強大的民營文化企業集團。因此,作為河北藝術文化傳播者的主體,他們的觀念需要更新。

(二)河北藝術文化傳播的產品

河北省有著全國罕見的、獨特的文化資源與悠久的文化曆史底蘊。在當代文化傳播中,的確推出了一些有影響的作品。僅在2010到2011年就推出了大型魔幻舞台劇《黃粱夢》,大型實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電影《唐山大地震》,京劇《響九霄》、話劇《尋找李大釗》等被河北傳媒稱為“叫得響的五大文化品牌”。[1] 可是,這些所謂的品牌除了《唐山大地震》因馮小剛導演個人的魅力及其反複進行媒體轟炸炒作而獲得較好的利潤外,其他幾個品牌沒有實現文化的品牌效益,甚至連廣告效益也沒完全實現。為此,需要河北省某些地區文化企業及相關部門,真正站在全省文化發展戰略的高度,對文化產品進行腳踏實地的創新、策劃、調研及創作。

(三)河北藝術文化傳播的媒介

河北藝術文化的傳播,大部分依然是傳統的傳播途徑,媒體大多數是依靠廣播電視作為最主要的傳播渠道。除了河北省廣播電視局等核心媒體單位外,其他一般狀態的文化企事業基礎薄弱、設備陳舊,文化局幾乎成了市縣的地方政府的擺設。在傳播力度、寬度及深度方麵,河北藝術文化產品的營銷策略並不理想。今天,新媒體的普及與高速發展,電子技術、衛星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高新科技的發展以及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藝術傳播方式和功能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河北各種藝術文化形態,應該積極開發新媒體運用,利用新媒體的資源優勢,改變傳播途徑與傳播形式,盡力地擴大傳播的規模、速度、周期、增殖量,使得文化藝術產品得到充分的宣傳與傳播。

二、河北藝術文化傳播的受眾層次

(一)受眾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大眾媒體的參與者與批評反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