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語言因素主要包括讀者對所學語言國家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掌握,對所讀材料內容的熟悉程度,個人的生活經驗、常識,以及邏輯判斷能力、語言知識修養、閱讀技巧、讀者心理、目的閱讀環境等。閱讀的技巧包括慢讀、指讀、聲讀、心讀、快速閱讀、精讀和泛讀等。
此外。閱讀習慣、思維方式、認知能力、情緒、性格影響、個人的觀察和分析能力、閱讀訓練等非語言因素也有可能影響閱讀的質量。
二、從圖式理論分析其影響力
Smith在談到閱讀過程時指出,“閱讀既需要視覺信息,又需要非視覺信息”如果讀者缺乏非視覺信息,那麼他對視覺信息的理解將會受到嚴格限製”(Reading needs both visual and non-visual information. If a reader lacks non-visual information, 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visual-information will be severely limited)。“閱讀的技巧實際上在於盡量少用眼睛。當我們成為熟練的讀者時,我們就學會了較多地依靠我們已經具有的經驗、依靠我們的頭腦而較少地依賴我們眼前紙上的印刷符號”(Smith,1978-82:9)。由此看出,讀者的非語言因素與印刷文字符號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作用,所以必須運用到閱讀實踐過程中。
首先來解釋一下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圖式理論是指一種主動的思維過程。圖式主要功能是用來說明人對客觀事物的理解過程,而閱讀理解是運用圖式對閱讀材料進行理解、加工和評析過程。“圖式是認知的構架,它使信息有條不紊地儲存在長期記憶中” (Widdowson, 1983)。Cook將圖式定義為“語篇過程所必需的思想表達” (a mental representation essential to discourse processing)(1992:158)。圖式有三種類型: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內容圖式(Content schema)和修辭圖式(Rhetorical schema)。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先前的語言知識,即關於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麵的知識。內容圖式是指文章的內容範疇,是文章的主題,包括文章的背景知識,即讀者具有的世界知識(world knowledge)。“修辭圖式,也稱為文本圖式(textual schema),是指文本的組織形式和修辭結構,也包括對文本語言組織結構、詞彙、語法等的理解程度。” (Yang Yanling, 2006)。
圖式理論認為,人們在理解、吸收輸入信息時,需要將輸入信息與已知信息聯係起來,圖式在閱讀理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三種圖式對於英語學習者把握文章內涵、內容和整體脈絡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達到較好的閱讀效果。例如,內容圖式中,背景知識是影響閱讀效果的因素之一。
一項研究涉及參加美國中西大學英語密集課程(intensive English program)的具有中高級英語能力的28個阿拉伯穆斯林和24個天主教徒(Carrell, 1987)。要求每人讀兩個文本,一個以伊斯蘭教為題材,另一個以天主教為題材。各文本一半修辭格式組織良好,另一半是陌生、更改了的修辭格式。讀完每個文本後,要求受試者作答一係列相關的閱讀理解題,還要求回憶原文本內容,並寫在紙上。結果,參與者對於與他們本土文化有一定相似性的文本表現出較高的理解水平,可以熟悉地回憶起該文本。根據Rumelhart 的觀點,在處理視覺信息以確定其含義時,讀者需求助於他們大腦中已建立的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