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歸納法與演繹法相結合
歸納法就是先讓學生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通過給學生輸入大量的真實的語言材料,讓學生對所呈現的語言有一定的感性認識,自己進行思維加工,從中歸納出語法規則。這種方法適用於較簡單的語法內容。演繹法是對學生較難理解的語法教學內容,采用先給學生呈現語法規則,在給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句,或者讓同學自己舉例,從而掌握理解該語法內容。隻有當學生們自己參與體驗了才能真正理解轉變成自己的東西。
二、語境教學法
語境不僅包括文章或言談的上下文,而且也包括了各種社會環境。如果沒有一定的語境,任何詞彙也將變得沒有意義。在語境中教授語法能讓學生更清楚地理解語言,而不是死記硬背語言形式和詞語的片麵意思。傳統的語法教學主要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掌握語言的知識上,而不是形成語言運用的能力上。語法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牢記語言形式,而應該使學生能夠在特定的場合和情境中正確運用語言形式來進行交際。我們應該讓學生明白:同一語句和詞語在不同場合和不同情景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才能促使學生真正做到活學活用。我們要結合課文學習語法。呂叔湘先生說過:“與其多讀語法書,不如多讀文章。”又說:“詞語要嵌在上下文裏才有生命,才容易記住,才知道用法。”(引自《中國人學英語》)課文是學習英語的“重要基地”。課文中出現的語法項目是有血有肉的,通過課文去學習語法可以學的活記得牢。因此,在句型學習結束後,宜結合課文去學語法,要圍繞課文中出現的主要語法項目,循序漸進地學習比較係統的語法知識。
三、英漢語言結構比較法
英語和漢語屬於不同的語係,區別也非常大。我們在英語學習中所犯的錯誤,往往是由於漢語語法習慣在學習者頭腦中已根深蒂固,由此對英語學習產生了幹擾。我們可以通過英漢對比來排除這種幹擾。比如反問疑問句“they aren’t in , are they?”(他們不在家,是吧?),回答“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不,他們在家。/是的,他們不在家。)回答時yes譯成“不”,no譯成“是”,與中文是相反的。再如英語句子的主語是名詞,“It is going to rain”, 譯成漢語是“要下雨了”。英漢做個相應的比較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四、合作性學習法
在我國,基本上每個班都有幾十個學生,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智力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教師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也不能讓他們的積極性都得到發揮。如果教師之注重一對多的講解語法規則,就不能夠調動所有學生的主動性。為了使學生從被動地學習語法變成主動實踐,小組合作法可以使枯燥的語法學習變得生動活潑,它可以改變語法學習過於重視語言形式而忽視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狀況。比如在我們學習強調句型的時候,老師給出幾個被強調的內容,我們可以把班級分成幾組,每個組的成員相互討論,讓每組同學說出答案。因為這個活動與每個同學都密切相關,學生會積極發言,在同學們反複運用這個句型中掌握這個語法項目的目的。
英語專家葛傳槼先生曾說:"語法是語言的法則。" 語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管用什麼方法,最終我們都是要把所學應用於實踐的。在英語語法的學習中,是否掌握了某項語法,關鍵不在於讀了多少語法書,背了多少語法規則,而在看在實踐中你是否能掌握所學的語法—-能聽懂,說得好,寫得好,理解得好,譯得準確。作為學生想學好語法是沒有捷徑可走的,所以我們平時要聽、多說、多寫、多讀、多譯,也就是做反複的、大量的、多樣化的練習。作為教師,應該靈活使用和探索不同的方法,讓學生牢固掌握語法知識並應用於實踐。
參考文獻:
[1]、 肖禮全:《英語教學方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
[2]、 呂叔湘:《中國人學英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