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辦高校中全英語氛圍管理的重要性和舉措
教育論從
作者:謝曉珺
摘 要:中國學生在外語學習和應用的過程當中,最大的問題莫過於缺乏相應的語言環境。學生學習的外語往往會找不到對應的語用環境,如果這種現象長期存在下去,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外語水平的提高,本文基於民辦高校外語建設,就全英語氛圍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具體舉措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全英語氛圍 ;交流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1-0-02
杜威曾經說:“要想改變一個人,必須先改變其環境,環境改變了,人也就被改變了。”目前中國學生在外語學習和應用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相應的語言環境。學生學習的外語沒處說,找不到對應的語用環境,這必然會導致缺乏交際對象的“啞巴”外語現象比比皆是。長此以往,學生一方麵由初而來外語學習新鮮感所激發的外語興趣必然會逐漸消退,另一方麵由於缺乏口語鍛煉的機會,很多考試分數很高的學生在聽力和口語考試中卻是很不理想,學習的效果不盡如人意。這樣學習語言的最終的交流目的也失去了意義,如何挽救這種現象?這就要求我們想盡辦法為外語學習的學生創造一個“全英語氛圍”。
“全英語氛圍”宏觀上來說就是使高校學生在完全是英語的環境當中進行學習和生活,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完全融入到所學語言的環境當中,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自身外語水平。筆者認為凡是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外語能力的實踐和活動都應該被采納。全英語氛圍的創建為學生提供了豐富而真實的生活背景和外語學習環境。學生不僅可以融入到這種全英語氛圍的環境當中,而且可以感受異國文化所帶來的刺激感。學生如果長期暴露在全外語氛圍的環境中必然會形成用外語說話和思考的習慣,這必然有助於學生今後的學習和工作。
“全英語氛圍”理念的提出,主要是源於“浸入式”學習理論,“浸入式”教學法理論始創於20世紀60年代,它是在加拿大法語區首創的一種全新的針對第二語言的教學模式。“侵入式”教學主張將學生“浸泡”在目的語言環境中。不僅在教學活動中要求使用目的語言來教授語言,而且要求嚴格用目的語來教授其他的相關課程。在這樣的要求下,第二語言不僅是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同時第二外語還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這種浸入式教學法它首先實現了由原始的孤立而且單純的外語教學方式向外語與不同交叉學科知識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發展,這樣就為外語學習的同學在學習和使用全新的第二外語提供了一個廣闊而且豐富而真實的語言環境。
我們承認,被動語言輸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營造一種學習外語的語言氛圍,但卻很難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習外語學生的語言能力的提升。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從“全英語氛圍”中獲益,關鍵是要深化“全英語氛圍”的內涵,外部條件成熟的時候,要實現“全外語口語氛圍”向“全外語學習氛圍”轉變。這種“全英語氛圍”不僅僅要求外語教師能夠用全外語來進行教學,而且要求學生能夠用全外語進行基本的交流。
一、全英語氛圍的具體實施措施
“全英語氛圍”應該受到高校的重視,在必要的時候從教室教學樓到食堂宿舍,從校園板報標語指示牌到校園廣播,處處體現“全英語氛圍”。這樣的措施不斷發展,“全英語氛圍”的理念就會不斷地深化。“全英語氛圍”實踐從可以從初期的校園早讀,漸漸地深化到了“全英語課堂教學”。相信在經過多年實踐後,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教學質量必然得到提升。 民辦高校的大學生主要是通過高考選拔而進入大學校園的。因此,在其基礎教育階段,為了配合應試教育政策,其外語聽說能力的訓練往往不被教師重視,甚至忽略不計。教師在在教學過程中,也同樣會發現這樣的問題,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缺乏自信,不敢主動回答問題,也不願意參加同學間的交流與討論;甚至於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很流利,但是在課下卻連一句非常簡單的口語都不能脫口應答。因此,在大學校園中為學生,尤其是外語專業學生營造一個語言的環境,鍛煉其在交際中使用外語的能力是至關重要。這就要求行政管理工作上需要作出一些具體的舉措,精心創設校園全英語氛圍,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讓學生視外語為生活的一部分,處處感受外語,自然地學習外語,交流外語,養成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在實際生活中培養使用外語的交際能力,讓學生真正體會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外語,那麼學習就不會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學習效率也就會隨之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