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印度哲學家奧修有一本書叫《當鞋合腳時》,書中提到這樣一句話:“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考慮到學生整體年齡特征、生理、心理特點,也要結合個體差異,使學生身心和諧健康地發展。要把體育課上成既有汗水,又有笑聲的課。教師在教學中要細心入微,要能夠發現其實每一名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最佳才能區,應該學會在教學中發現符合孩子的教學內容,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健身效果、不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不能使孩子出現對體育課的抵觸情緒,同時體育課也要有一定的負荷,保證體育教學的質量。同時多給孩子提供一些適合他們發展的機會,學會用多把尺子去測量孩子。
3.3體育教學的最低綱領是培養興趣
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教會學生的是“努力”,實際上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一種能力的形成首先在於自己是否努力去爭取了。其次非智力條件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態度、機會、性格、情緒等,所以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孩子的性格以及參與體育鍛煉的態度是至關重要的,隻有讓他們自己愛上了這項運動,他們才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去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最後是注重效果和目的,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會鍛煉、能夠掌握鍛煉身體的方法,達到身心健康的標準。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階段,我們國家的體育教學仍然停留在授人以魚這一階段,大多數學校的體育課都是老師在前麵教,學生在後麵學,但是下了課以後學過什麼早就不記得了。孩子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這是體育課的失敗,本應是所有學科中最受歡迎的一門學科,可憐卻淪落到如斯地步。相對於其他教育形式,體育課堂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興趣。在體育課中體育教師應該讓孩子成為自己情感的主人、學習的主人、活動的主人,他們主動參與到動手動腦、思想和身體的鍛煉過程中去,其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才能更加引發出孩子們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才能更加充分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3.4體育教學的最終成果是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良好的運動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後天慢慢養成的。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定型性的行為。習慣一旦養成便不易改變,從而成為一種自然動作,能夠不假思索就自覺地、經常地、反複去做。所以對於參與體育鍛煉,我們更應該將其作為一種習慣讓孩子們去學習,建立良好的條件反射,養成終身體育的觀念。
4.結論
我們的孩子就像發育不是很充分的植物,他們的潛能遠遠沒有得到開發。人與人的區別不是智商,也不是學曆,更不是社會地位,而在於是否有效地開發自己的潛能。對於孩子來說,所謂競爭優勢,就是潛能得到比較有效的開發而已。同時,體育教學,興趣也是關鍵,隻有讓學生對體育產生了興趣,才能夠真心全意的投入到體育鍛煉中,進而才有德育品質、鍛煉身體的培養可言,所以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就是要求體育教師運用多種手段和方式去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養成鍛煉的良好習慣。我相信,隻有破舊立新﹑因材施教﹑科學鍛煉、認真備課、認真上課,體育課的課堂教學質量一定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李祥.學校體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王洪磊,馬克.試論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的關係[J].山西體育科技,2010(30)。
[4]、 《有效教學論—理論與策略》姚利民、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5]、《課堂管理論》陳時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