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千古道德文章 萬世治世絕學(2 / 2)

惋惜。

治道觀:老子的治道觀是最能夠體現它的無為思想的,其中就有“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在這裏將他的無為思想表述的極為透徹,通過治世之法與所取得的成果相結合告訴人們統治者管得少才是管得好。在對統治者的要求上有:“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可是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絕大多數的統治者是反著用的,真是可悲!老子同時也強“仁”,他指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說明仁也是他所認同的,但是還沒有到提倡的地步,因為在他的思想中始終都是“道德失而仁義禮現”。並且他認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這也是後世的儒道之爭的重要內容。老子的無為而治反對用兵,所以他說:“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並且認為“其事好還”,很快能得到報應!在對於治國上他還有一個很好的比喻:“治大國若烹小鮮!”很好,必須謹小慎微,掌握好火候才能烹好。老子喜歡水,他很欽佩水的德行,水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入於無間!水還善利萬物而不爭!以致有上善若水的論斷,這樣的德行使老子特別喜歡水!這也是老子柔弱勝剛強,無為勝有為的集中論斷。老子政治我認為是盛世之治。非亂世與平世可用之治。

老子中也有不值得提倡的東西:“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者是很典型的愚民政策,盡管鮑思陶先生的解釋為使人民保持淳樸的狀態,但我認為還是有些牽強,不排除他對本書的過分溢美。還有其中的:“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這就是使百姓都變得“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這對社會的進步是絕對有害的!我們應該發現。此外,在第六十五章中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種具有嚴重封閉色彩的思想是在如今全球化背景下堅決抵製的。盡管這是老子對自己小國寡民狀態的一種闡述,我們也應該從中知道他的思想還是有一些消極性的,我們需要對其辯證的思考,理性的認識和對待。不能對其完全認同或個人喜好就過多溢美。

孔子問禮,老子告訴他:“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孔子聽後:“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也!”老子之影響可以想象!不僅漢初的文景之治是老子無為思想的勝利,就連劉伯溫給朱元璋提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戰術也是很好的體現。可以說儒釋道紛爭不斷,但是道家是其他兩家非議最少的,不像三武滅佛那樣,也不像在魏晉時期儒生的地位的低下。道家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在夾縫中安穩保全。這同樣也是一種勝利。

《道德經》中正是有著這麼多思想資源,他便能在幾千年的中國曆史中獨樹一幟。統治者從中學習治術,軍事家從中學習謀略,陰謀家從中學習權詐,哲學家從中體悟真理,而後世的道教更是奉為無上教典。我們後世,更應該從中汲取資源,把“道,德”想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老子》(崇文書局,2007年1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