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信詐騙為何總有人受傷(2 / 2)

家人不要過分責怪

應該說,受騙者出現自責、焦慮等心理反應都是正常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部分人的這些反應會逐漸淡化。不過,以下這些做法能緩解並更快地幫助受害者走出心理困境。

1.家人不要責怪。當受害者被指責的時候,他會失去反省能力,也會激發他的憤怒,讓他更長時間地停留在事發後的負麵情緒中。

2.將受騙經曆合理化。比如,花錢買個教訓、消財免災等等。

3.化悲憤為動力,更加努力工作或賺錢,來彌補損失。

4.知會其他人避免受騙。

就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受騙上當?專家給了兩個建議:

凡事慢一拍。遇到令自己焦慮的事情時,等待半小時,焦慮會自然下降,理智就會抬頭。

與金額相關的事情,一定知會其他人。這會分擔掉一部分當事人的壓力,同時,另一個人因為沒有身處這一情景中,能比較冷靜而理智地判斷真實情況。

最後,專家提醒受害者,千萬不要讓自己長期陷入自責中,這會令自己持續處於焦慮狀態,不僅影響心理健康,也會影響生理健康,還可能再次陷入騙局中。

機製防騙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建議:建立轉賬程序三方製。

李玫瑾教授認為,電信詐騙是專業設套、非專業人來應對的問題,普通百姓很容易掉入騙子設定好的圈套。關鍵問題是,怎麼樣建立一個安全的金融防控機製。

騙子抓住人的基本護財心理,製造錢財不安全的謊境,令人意外而緊張,此時的被害人被恐懼牽製著,不能放下電話、不能和周圍人交流,電話那頭的騙子又掌握著你的部分信息。賬戶裏錢多的人,更容易上當。

被騙與人的身份、智力等無關,有許多知識分子包括大學教授、還有商人等受騙上當的案例。“曾有一真事,有幾個農民,你扮經理我演廠長,騙了四五個商人,商人多精明啊還上當。我的同行都有被騙的經曆,如接到電話說你親屬受傷進醫院做手術需要彙錢,結果彙了,再打親屬手機,人正在上課呢。騙子的套路很多,會組合各種各樣的理由,新手法層出不窮。”

李玫瑾認為,與其破解手法,不如建立安全防範的機製,以不變應萬變。“現在公安機關加強宣傳,比如把防騙宣傳廣告張貼在電梯裏,被騙的人說我在電梯裏看過,沒想到還是被騙了。因為騙術不斷在變,光靠宣傳、破解騙術,永遠是滯後的。”“我們不能總跟在騙子‘屁股’後麵解題,而應該針對這種新型且變化多端的犯罪研究對策,現代社會發展迅速,從電話到短信,從網絡到微信技術的出現,網銀、手機銀行、銀行卡,仍會出現新的欺詐形式的犯罪,而我們現在的銀行還用以前的方式,當然就不安全了。”

李玫瑾建議:重點要研究並完善個人賬戶往外轉賬時的一些程序,建立轉賬程序三方製,即先進入第三方,類似於支付寶的付賬方式,付錢後並不直接打給賣家,而是由第三方保管;再如支票兌付,需要3天。如果銀行轉賬也能用這種方法,3天後到賬,那騙子就騙不了了,因為很多受騙者在3天裏會回過神來。

李玫瑾呼籲,與其宣傳不如完善機製,金融係統應該根據形勢發展,建立讓儲戶放心的保護機製。

不過,學會防騙,遠遠不夠,我們不能永遠跟著騙子的腳步走,除了增強自我防範外,銀行在客戶轉賬彙款的過程中提醒到不到位?怎樣建立一個安全的金融防控機製?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銀行轉賬彙款,銀行都應該及時詢問是否認識彙款對象:彙款前要簽告知單,告知單要求彙款者在彙款前就“你認得對方嗎?對方是你什麼人?你為何要劃款給對方?”等問題,以進行風險防範的提醒。

當前電信詐騙已經從多人演戲組團忽悠,演變到人機交互職能詐騙,集團化、專業化、智能化特點明顯,迷惑性更強。這考驗的是應對的智慧與製度。同時,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明確有關單位應對電信詐騙的職責,加大問責力度。完善法律對犯罪的懲戒,提升公安部門跨省甚至跨國辦案能力。

一些地方已經將阻止電信詐騙列為窗口單位的工作職責。在貴陽,銀行將是否對疑似被詐騙的客戶進行告知、勸阻作為對員工獎罰的一項舉措,而且移動等公司也有專門受理垃圾短信的平台,將大量電信詐騙終止在最後一刻。

春節將至,電信詐騙案件進入高發期。期盼社區、街道、村組多組織一些防範宣傳,公安、電信和銀行等部門多采取一些針對性舉措,避免更多群眾遭遇電信詐騙而失去過節的溫暖。(來源:《新聞晨報》責任編輯/吳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