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帶來變革的“轉基因”(1 / 2)

帶來變革的“轉基因”

科學·視點

作者:風信子

2014年1月15日,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在農業部新年首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轉基因研發要積極,推廣要慎重。他指出,要加強科學研究,盡快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占領該領域製高點;同時,在推廣和應用上,以嚴格的法律法規和監管鏈條保證其安全性。轉基因研發成果的產業化,要成熟一批、推進一批,沒有時間表。

實際上,近年來,轉基因話題持續引發公眾關注和熱議。去年9月以來,方舟子、崔永元關於轉基因的微博大戰更將爭議推向高潮。

什麼是轉基因

自197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斯坦利-科恩教授首次研究成功轉基因技術至今,轉基因作物研發已走過41年的曆程。轉基因技術自開始研發以來,就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並積極推動其產業化進程。

曾有人預言,利用轉基因技術生產的新型作物,將引發第二次綠色革命:充足的改良食物、燃料和纖維將滿足人類糧食需求,為農民帶來收益,並促進環境好轉。有專家指出,誰控製了種子,誰就控製了糧食,誰就控製了農業!

從許多層麵來看,轉基因革命已經開始了。

那麼,什麼是轉基因,你了解嗎?

轉基因,是指運用科學手段,從某種生物體中提取所需要的優質基因,將其轉入另一種生物中,使之與另一種生物的優質基因進行重組,再從結果中進行數代的人工選育,從而獲得特定的具有優質遺傳性狀的物質。

該技術利用優質基因提取,可以創造新的優質體係,改變原有動植物不良狀態,使遺傳物質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狀、營養和消費品質等方麵向人類需要的目標轉變。例如,科學家把微生物體內的抗蟲基因轉到普通棉花中,棉花就獲得了抗蟲性。

“遺傳工程”、“基因工程”、“遺傳轉化”均為轉基因的同義詞。目前,轉基因在農業生產、動物飼養和醫藥研究等諸多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人們通常說到的轉基因,其實是3個概念,即轉基因技術、轉基因生物、轉基因食品。我們目前所說的轉基因生物(植物或動物),就是利用轉基因技術將分離克隆的單個或一組基因轉移到某一種生物,這樣的生物就是轉基因生物。由這些轉基因生物生產加工成的食品,被稱之為轉基因食品,例如,轉基因大豆及其製成的豆油、豆腐、醬油、豆豉等豆製品都是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技術帶來醫學研究新方向

轉基因技術作為一門強有力的研究手段,在農業、醫學、動植物優良種類的培養、生命科學研究等方麵都具有廣泛應用。

基因治療的原理,是將正常的外源基因導入生物體內,以彌補所缺失的基因、關閉或降低異常的基因,以達到治療遺傳性疾病的目的。目前基因治療的方法在治療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及傳染病方麵有重要應用。世界上大多數人類遺傳疾病是由於單基因缺陷引起的。轉基因技術的發展,為治療這些遺傳疾病開辟了一條新的希望之路。

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Project,HGP)正式啟動。在醫學方麵,轉基因技術可以用來為治療遺傳性疾病、惡性腫瘤、艾滋病等提供研究手段,具有重要的意義。人類基因組測序的完成,將有利於轉基因技術對這些疾病的定位、克隆和鑒定,從而為這些疾病的基因診斷和未來的基因治療奠定基礎,為防治危害人類的各種疾病如傳染病、遺傳性疾病、惡性腫瘤和心血管疾病等開辟新的天地。

人們“談癌色變”,而近幾年,由於艾滋病患者數量不斷增加,加上艾滋病的致死特點,使得人們又多了“談艾滋病色變”的各種擔憂。現在,美國科學家正嚐試利用轉基因技術抑製艾滋病病毒HIV的繁殖和傳播。除此之外,正在研究如何將轉基因技術用於治療人乳頭瘤病毒、巨細胞病毒及肝炎病毒的感染。

動物轉基因技術的發展

轉基因技術在動物體上的應用,能提高動物體的肉品質量、乳產量、毛的質量,提升多產性、抗病性以及其他重要的經濟特征。

1983年,美國將大白鼠的生長激素基因注射到小白鼠的受精卵內,經移植和胚胎發育成功地培育出“超級鼠”,其體重比一般小白鼠超出2倍;此外,將反轉錄病毒為載體攜帶生長激素基因導入動物,相繼培育出快速生長的轉基因豬、羊、雞、兔和牛等;將牛的生長激素注射到乳牛或羊羔體內,可以改善食物的轉換效率,提高蛋白質與脂肪的比例,生產出更加符合人們要求的較瘦的肉類。上述幾個例子都是轉基因技術在動物研究方麵的例證。

首先,轉基因技術能提高動物生長速率。生長激素基因是動物轉基因研究中適用最早,也是迄今使用最為頻繁的基因。轉基因豬、羊、魚的問世及對經濟效益的提高,給人們極大的鼓舞。

其次,轉基因技術提高了動物抗病能力。轉基因技術能夠生產出可以自身防禦病原體的動物。預先被設定轉入動物體內的基因,要對特殊刺激或生理狀態做出反應並表達產生免疫抗體,這樣轉基因動物針對疾病就有了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