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思維能力培養(7)(1 / 2)

以上是解決問題的四個階段。實際上,人在真正解決問題時,這四個階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人一遇到問題,就開始了分析過程,並不斷地提出假設,檢驗假設,必要時還要回過頭來重新考慮問題的條件,重新分析問題,調整解題的方向等,直到把問題解決。

調整兒童解決問題的動機

動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動機和解決問題的效率之間的關係可這樣來表示:動機太弱和太強都不利於解決問題。比如,當兒童不積極思考、貪玩、不學習,那學習成績就很難提高;反過來,如果兒童的動機過強,回答問題或考試時過於緊張,那麼,學習成績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做為家長和教師,應該把兒童的動機水平調整在一個合適的水平上,既不要對兒童貪玩、不用功的情況漠然置之,又不要對兒童施加過於強大的壓力,逼迫他去學習。

克服定勢對解決問題的不良影響

定勢是人解決問題的一種內部準備狀態,是由於用一貫的方法解決某一類問題而形成的一種習慣的思維傾向。定勢對解決問題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但往往說到定勢的時候,一般都是談它的消極作用,所以在這裏也談談克服定勢的不良影響的問題。

人們還常常用下麵這個例子來證明定勢的消極影響。圖中有九個點,如何畫4條相連的直線穿過這些點子?你是怎樣畫的?在知覺整體性影響下,我們很容易把9個點看成一個正方形,結果在畫直線時,不敢越出正方形之外。這個“正方形”就成了一個很形象的“定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打破這個定勢。

定勢對解決問題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以盧欽斯的實驗為例來說明。在實驗中,告訴被試者有3個大小不同的杯子,要求他用3個杯子(分別是A、B、C)量出一定量的水,程序如下表:

定勢影響解決問題的實驗材料

實驗發現,當被試者依次做完1~5題時,就形成了一種穩定的解題方法:D=B-A-2C。結果在做6題、7題時也用這一方法,而想不到用更簡單的方法。

定勢影響解決問題的例子還有很多。在知識經驗的影響下,人們常常為自己設置了許多定勢。在它們的影響下,思維受到束縛,顯得刻板化。即使是科學家,也常常受到定勢的影響。據說牛頓養了兩隻貓,一大一小;因為貓經常出入,需要他去開門關門,影響他的工作,他便決定在窗上開兩個洞,一大一小;為什麼開兩個洞呢?因為他覺得應該是大貓鑽大洞,小貓鑽小洞。居裏夫人在1931年用α粒子轟擊金屬鈹,得到了一束高速粒子流。可是,在定勢束縛下,她以為這是剛發現不久的r射線,沒做深究。20天後,另一科學家查得威克也發現了這個粒子流,深入研究後發現這是中子。為此,查得威克獲得了諾貝爾獎。

因此,培養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特別注意教導他們不要被定勢所束縛。現在,許多智力遊戲中常有一些所謂“急轉彎”的題目,其實就是訓練人們打破定勢,靈活思維的。下麵我們舉幾個例子供家長或教育者參考。

一輛公共汽車早晨8點從甲城開向乙城,1小時後,另一人騎車從乙城駛向甲城,中途二者相遇,問相遇時汽車與騎車人誰離甲城更遠?

你能用4根火柴擺出一個“田”字嗎?而且火柴不能折斷。

請用兩個盤子裝起3個蘋果,條件是:1個盤子隻準裝1個。怎麼裝才對呢?

培養兒童打破定勢影響還有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培養兒童的反向思維。人們解決問題時有一個一般的解題方向,即從問題的起始狀態走向目標狀態。一遇到問題就這樣思考,這其實就已經是一種定勢了。如果反過來,從問題的目標狀態回溯到起始狀態,就很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新穎獨特的方法。例如,愛迪生測燈泡的體積的時候,並沒有像通常那樣用尺子量,而是把燈泡浸入水中,量一量它排出的水的量。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我國流傳的曹衝稱象的方法,還有像司馬光砸破水缸救人的故事、烏鴉喝水的故事等講的都是擺脫常規的解題方法,而用反向思維獲得的問題解決的效果。多給兒童講述這類故事,同時啟發兒童也進行這樣的思考,這對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將大有幫助。

注意事項

不可“揠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