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開始全麵教育(8)(1 / 2)

Andy媽做了個鬼臉,笑著說:“小孩子總愛這樣,一會兒扮成魔鬼,一會兒扮成天使,也許過兩天他就玩膩了,不過那個時候他也適應他幼兒園生活了。”

然後,Andy媽回身衝著Andy大喊:“嗨!小勇士,保護著媽媽,我們去幼兒園了!”

丫媽也笑著帶丫丫奔向幼兒園。

到了幼兒園,丫丫還是不太適應媽媽的離開,但是比起上一次來,表現好多了,能在老師的軟語安慰下,到遊戲室和小朋友一起做遊戲。最後,慢慢適應了,每天都早起等著校車來接自己上學!

雷媽經驗ABC:孩子進入幼兒園需要過渡期

人剛到一個新的環境,總會有些不適應,大人們還要承受陌生感的侵襲,何況是是一個小小的孩子呢?所以,家長們在送自己的孩子到幼兒園之前,不僅要準備好水杯、書包、寢具等等物品,更要注意孩子的內心感受,不要在沒和孩子溝通好的情況下,就貿然把孩子丟到幼兒園。從孩子的心理方麵做足準備,才能讓孩子順利、安心的進入幼兒園。

A、家長們不應出現的錯誤做法

第一、家長的情緒會給孩子心理暗示。丫奶從一開始就覺得丫丫到幼兒園會不適應,回和別的小朋友起衝突,因此,她的言談舉止裏就透露了這種擔心。這樣的情緒自然會被丫丫感受到。在送丫丫到幼兒園後,丫奶更是非常不忍心,甚至流下了眼淚,這是很多老人送孩子時的典型表現:猶豫再三,遲遲不願意離開,有的又回頭緊緊的抱著孩子,而且表情上非常痛苦,那種場麵有點像是生死離別。這種不良情緒會加大送園時的難度,激活孩子的不良情緒,使入園更加困難。

第二、在丫丫的入園過程中,丫媽嚐試的做法是比較好的,現在很多幼兒園也有這樣的管理方式。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情況,有的適應能力強一些,有的適應能力差一些。對於那些適應能力差的小朋友,如果強行讓其入園,一方麵他的哭鬧會影響其他孩子的情緒,另一方麵,這種強行辦法可能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傷害,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先讓孩子嚐試著入園,然後根據情況調整孩子的情緒是明智科學的做法。丫媽做的就很好,讓丫丫在幼兒園嚐試了一天,然後根據丫丫的情況,又做了一係列的調整,最後使孩子高高興興的進入幼兒園。

第三、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會無意間犯一些不必要的錯誤,使孩子更加抗拒進入幼兒園。比如給孩子說“就去幼兒園一會,媽媽立馬來接你”“媽媽等你放學,第一個來接你”“你乖乖坐到放學,老師會給你獎勵”等等,但是這些承諾多半是隨意編來騙孩子的,一旦失信於孩子,帶給孩子你不喜歡他、不想要他的感受,就會因此延長孩子的適應周期。

第四、問一些不合適的問題。在國外,很多家長接孩子的時候,就是問:“今天一切順利嗎?過的開心嗎?”而中國的父母問的問題很多,比如問:“班裏的小朋友欺負你了沒有啊?”“老師教訓你了沒有?”“學校的東西是不是沒有媽媽做的好吃?”等等。問這些問題顯然不大妥當,因為它們傳遞著一種暗示,就是孩子在學校有可能被小朋友欺負,有可能被老師罵,有可能吃難吃的東西。其實家長應該問孩子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學到了什麼,玩了那些好玩的遊戲,開心不開心等等。

第五、在生氣的時候用幼兒園來嚇唬孩子。丫奶就犯了這樣的錯誤,在丫丫嚐試去幼兒園失敗後,丫奶沒有意識到用積極的態度引導孩子,相反的是經常用“不聽話送你去幼兒園”來威脅孩子,幸虧丫媽及時的發現了問題,改正了丫奶的做法。這類言語將幼兒園描述成一種懲罰環境,將會加重孩子對園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