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高中(中等職業教育)教育組成。它承擔著為高校輸送合格新生和為社會培養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勞動者的雙重任務,在整個教育體係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是培養民族創新能力,提高國民素質的關鍵階段。隨著高校的擴招和義務教育的普及,高中教育辦學規模和辦學水平不平衡以及結構失衡與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足等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我國教育鏈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政府十分重視高中教育的發展,普及高中教育越來越成為全球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普及高中教育方麵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政府製定了一係列較為完整的政策、法規,給普及高中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保證了普及高中教育的良性發展。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由於認識到高中教育對提高國民素質和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作用,也紛紛采取措施普及高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麵臨如教育經費、教育體製、教育觀念和教育質量欠缺等問題。對此,專家學者們給予了高度關注,並發表了許多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研究主體。專家學者從微觀層次對各自國家高中教育的發展和普及展開研究。如哈佛大學的西蒙(Simon)教授對美國及美洲國家的教育進行了比較研究,並成立了個人研究網站http://www.schwartz-man.org.br/simon/,收集和發表了大量有關高中教育研究成果。巴西學者戴威遜·菲利普(Philliph Davision)對巴西中等教育的起源、發展曆史、組織結構等進行了係統研究,發表了研究成果《巴西教育》。日本學者菊地榮治,根據本國高中教育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發表了由多賀出版株式會社出版的《高中教育改革的綜合性研究》研究成果。二是研究結果。各國政府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對高中教育的發展和普及進行宏觀調控。美國政府早在上世紀90年代發布了《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America2000:An Education Strategy)旨在加快發展中等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日本於上世紀80年代製定了《日本高中教育發展綱要》,並於1999年對高中各學科的指導綱要進行了全麵修訂,對課程設置、各課程的學分及課程內容構成與管理等進行了調整,目的在於促進高中教育良性發展。

我國從1993年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開始,逐步規劃普及高中教育的藍圖,到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把加快發展和普及高中教育作為“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教育目標和任務。由此,研究高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成了當前和今後的一個熱點問題,研究成果不斷出現,既有綜合性論著,也有區域性、專題性論著,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2006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石川二郎、張德偉、梁忠義教授主編的《國際後期中等教育比較研究》和2008年6月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李其龍、張德偉教授主編的《普通高中教育發展國際比較研究》等。另外,學者如廣少奎、徐輝、趙準勝、王本中等均從比較教育的角度對我國高中教育發展和普及過程中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對高中教育進行係統研究的成果還很少,係統研究江西省高中教育在我國尚是空白。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江西省高中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辦學規模和辦學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教育資源的配置也日益優化,教育質量穩步提高,教師隊伍建設得到較大完善。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和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進一步推進,江西省高中教育結構與布局不合理、資源總量不足、師資力量匱乏、教育教學質量偏低等問題日益凸現,已成為製約江西教育事業協調發展和勞動力素質提高的瓶頸。為此,本書對我國,尤其對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和普及高中教育,保障高中教育的良性發展具有較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本書是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重點規劃項目(編號:09ZD012)研究成果,是在科學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理性思考,從理論原則和實際操作層麵分析了江西省高中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對高中教育性質、目標與任務、現狀、普職結構、教師專業發展、普通高中教育教學管理改革、選課製與學分製管理、高中新課程實施要求及其評價、高中校長課程領導及推進高中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保障機製、發展趨勢等作了有益的嚐試探索,目的是為各級政府製定普及和發展高中教育決策提供建設性的谘詢和參考,同時為研究高中教育提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