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伯翱先生的釣魚散文,陶淵明的不朽名篇《桃花源記》裏的一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突然竄上我的心頭,一時分辨不出這是我的省悟,還是他文章如醇酒的韻味。總之,這些我已經讀過的沒有一點矯情和誇張的質樸的文章,給了我一種新的感覺,就好像那進入桃花源的武陵漁人一樣,“豁然開朗”。

此“豁然開朗”的感覺,究竟都包含了些什麼?細細想來,得到如下幾條:

第一,我第一次寫讀這些文章的《發現的欣喜》,是在1996年3月,發表於《珠海特區報》上。我說他的這些文章開辟了“釣魚文學”的新樣式。從那時到現在,悠悠過去了19個年頭,他依然在他開辟的路上踽踽獨行,而且越走越健,越走越美,風景這邊獨好。他的這份堅韌、勤奮,讓人讚歎。現在如今眼目下,文章寫家,大都18般兵器輪番使用,如他這樣,“一條道走下去”,不斷精進者不多哉不多也。而他,把這條路,用艱辛的勞動拓展得越來越寬廣;而且,越來越讓理論家增添論說的樣品。譬如,文學講究用生活細節來敘述生活、刻畫人物,而用釣魚來寫人寫事寫時代抒發情感,中國文學作品不多,他至少提供了一些可資研究的樣板,我們在狀寫或者演出革命元戎的時候,就有了參考的文本。

第二,他的這些文章,都是他一而再、再而三、親自反複采訪後的結晶。因此,不但事件、細節真實,而且情感世界巨細皆深刻動情,給我們了解革命元戎們的內心以及由此生發開來的,對中國革命的發生、發展進程的了解,提供了一些個性化的樣本,為中國革命史提供了一些珍貴的佐證。也就是說,他的這些文章,有很高的認識價值。你想了解中國革命嗎?就必須了解革命的領導者們的內心和他們真實的生活細節。他,萬伯翱,以他無可替代的身份,卻又平民化的視角,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真實的革命領導者們的畫像和精神B超造影。他的這份貢獻,應當給予重要的評價。當時間飛逝,現在成為曆史,他的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一篇篇短文,就有了沉重的份量。無可替代的作家,寫出了無可替代的真實,這是他始終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立場、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價值標準,發現的革命元戎們的真實,這對於我們認識今天的實踐,是多麼重要哇。這些不是他特意為之,而是出之自然,更顯其彌足珍貴。是故,我凜然,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他在用真實、平凡的故事,告訴人們,真正的共產黨員應該是怎樣的人。

第三,19年,時間不短,更況乎是他的“崢嶸歲月”。他的本職工作在國家體育總局,還在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擔任會長。在處理各種繁雜事務之餘,勤奮筆耕,寫了不少傳記佳作(譬如《孟小東——紅氍毹上的廣陵絕響》),而將業餘時間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拓展和提高“釣魚文學”這一樣式上。他還在辛勤耕耘,樂此不疲。

人屆古稀,年華老去。但他依舊張揚著理想的翅膀飛翔、飛翔,而且他已走出起步時的局促,進入了廣闊的文學天地,豁然開朗。讀其人其書,有感而發,權作序言,願讀者諸君有以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