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重慶少數民族文學簡論(1 / 3)

評論

作者:向筆群(土家族)

重慶當代文學,理所當然包含重慶當代少數民族文學。重慶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在重慶當代文學中,占很大比重。但研究重慶當代文學時,其少數民族文學往往被人忽視。對重慶少數民族文學的界定,就是重慶本土少數民族作家寫少數民族題材和重慶本土少數民族作家寫非少數民族題材的文學作品。重慶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是指新中國建立以來的少數民族創作的作品,它與重慶的非少數民族作家的作品一同建構了重慶的當代文學大廈。“新時期以來,文學自身的內部機製激活,以及區域內多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的相繼建立,使重慶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走向繁榮和發展的新時代。”①重慶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已經形成一定的陣勢,無論是質還是量都達到了曆史上的空前繁榮時期,重慶少數民族作家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創作潛力。

重慶少數民族文學還處在一個相對年輕的發展時期。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被人們認定為重慶少數民族文學的起源地。客觀地說,重慶少數民族作家大多是渝東南這個地域上出生的或者走出去的。盡管之中有一部分人已經離開了這個地區,但是其文學之根留在了這片多情的土地上,其作品裏透著自己民族和故土情結,或者說自己民族身份在自己作品裏有著潛在影響。

從時間跨度上考察,目前就當代重慶少數民族作家創作狀況來看,是由老、中、青三代作家共同經營的文學。三代作家各自有自己的創作特色和不同的文學成就。

老一代代表作家:土家族作家孫因和土家族詩人冉莊被稱為重慶少數民族文學的前輩作家。“孫因和冉莊當之無愧屬於新中國五十年重慶少數民族的前輩作家。兩人的創作均始於五十年代,是重慶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締造者。他們以對文學的執著與癡迷,和創作大量的優秀作品,對後來的作家產生著較大的影響。”②

苗族作家劉揚烈雖然是貴州鬆桃人,但是長期在重慶的西南師範大學工作,也被稱為重慶的第一代少數民族作家。第一代作家有自己明顯的特點,就是對文學的追求,終身不渝。

孫因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以短篇小說《老紅軍》③在當時四川文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曾因那場眾所周知的運動,沉寂了二十多年,天命之年後,創作發表了《奇特的姻緣》、《麝香樓》、《惡夢》、《秦良玉》等中長篇小說,被黔江開發區工委授予少數民族文學英才的稱號,被編進了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土家族文學史》。冉莊的成就主要是詩歌方麵的,出版了《河山戀》、《冉莊詩選》等十多部著作,曾經獲得“駿馬獎”等獎項,被文學界和詩歌界稱為“大西南文化的歌者”。劉揚烈的成就主要是文學評論方麵的,出版有《魯迅詩歌簡論》、《詩神、煉獄、白色花——七月詩派論稿》等著作。為重慶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嘔心瀝血,成為重慶第一代少數民族文學的代表。

中年一代(第二代):重慶少數民族文學第二代作家基本上都是出生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創作於新時期七十年代末與八十年代初,代表人物有土家族易光、陳川和苗族的第代著冬、何小竹等,其創作開始於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傷痕”文學時期,成就於改革開放時期,現在仍然保持著較為旺盛的創作勢頭。他們既是改革開放的直接受益者,同時又是最早認定了自己少數民族身份的作家。開始以少數民族作家的姿態走上文學之路,有目的地表現自己民族發展曆程和生存的狀態。

易光是重慶少數民族中年作家中創作最早作家之一。大學在讀期間,就發表大量的文學作品,早期是寫小說和散文,後來是寫文學評論,主要成就應該是評論方麵的,出版有評論集《固守與叛離》、《陽光的壟斷》和小說散文集《人跡》等。最早提出“烏江文學”這個文學群體概念,同時,對重慶的少數民族文學作家的作品進行深入細致研究,特別是對重慶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新人的發現和扶植方麵付出了心血,成為重慶少數民族文學第二代作家的“領頭羊”,曾經獲得過重慶文藝獎和重慶社科獎等多種榮譽獎項。

陳川的文學成就主要是發表中篇小說《羊皮的風》、《村莊》和出版小說集《夢魘》等,曾經獲“駿馬獎”、“四川文學獎”等獎項。從陳川的作品中既可以看到時代的烙印,又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社會發展的心理過程,其作品既有傳統文學的因子,又有現代文學探索的元素。在第二代重慶少數民族作家裏是具有創作特色的代表作家之一。有人曾經將他作品(與人合作)《鍾聲又響了》與周克芹名噪一時的《山月不知心裏事》放在一起加以評論。

之所以把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出生的苗族作家第代著冬、何小竹歸結到重慶少數民族作家的第二代,主要因其創作始於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初,第代著冬在《人民文學》、《民族文學》等發表作品,出版了小說集《白羽毛的鳥》和散文集《鄉村歌手》。何小竹被稱“非非”派的代表詩人之一,也被一些詩歌評論家認定為“第三代”代表詩人,雖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後離開出生地,但是其文學創作是從烏江邊的涪陵開始的,出版詩集《夢見蘋果和魚的安》、《回頭的羊》等,這兩本詩集分別獲第三屆、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