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新媽媽·產後生理恢複指南(1 / 3)

分娩的過程無論對於自然產媽媽,還是剖宮產媽媽來說,都是一件元氣大傷的事情。不少新媽媽產後胃口大開,照護的家人當然也是千方百計送上營養的、好吃的。於是飲食與營養變成了月子期的頭等大事。

我們從長輩,或是有過分娩經驗的媽媽們那裏聽到不少有關產婦坐月子期間的飲食禁忌。那究竟月子裏怎麼吃才是正確的,才能既幫助身體恢複及滿足母乳喂養的需求,又不會導致體型發胖?

原則一:少而精。產後過量的飲食除了會讓產婦在孕期體重增加的基礎上進一步肥胖外,對於產後的身體恢複並無益處。如果你是母乳喂養,奶水很多,食量可以比孕期稍增;如果你的奶量正好夠寶寶吃,則與孕期等量即可;如果你沒有奶水或是不準備母乳喂養,食量和非孕期差不多就可以了。

原則二:吃得雜。產後飲食雖有講究,但忌口不宜過,葷、素搭配很重要。進食的品種越豐富,則營養越均衡。除了明確對身體無益的,以及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外,葷、素菜的品種應盡量豐富。

原則三:多補水。乳汁的分泌是新媽媽產後對水的需求量增加的原因之一。此外,產婦在月子裏一般出汗較多,體表的水分揮發也大於平時。因此,產婦飲食中的水分可以多一點,如湯、牛奶、粥等。

原則四:食物以“細軟”為主。產婦的飯要煮得軟一點,少吃油炸食物,少吃堅硬的、帶殼的食物。因為新媽媽產後由於體力透支,很多人會出現牙齒鬆動的情況,過硬的食物一方麵對牙齒不好,另一方麵也不利於消化吸收。

女性在懷孕前體重本就過重或在懷孕期間增重過多都會使產後的減重變得異常困難,而久坐不動,或者得不到朋友和家人足夠的支持也可能對減重造成困難。一旦生完孩子,要減去過重的體重更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因為有了孩子以後,媽媽們認真運動的時間會變少,為增加母乳營養,吃的東西會更多,而為了照顧寶寶,晚上的睡眠時間也會變少,精力自然也會感到不濟。

產後肥胖的危害

有研究小組曾隨訪一群剛分娩完的女性,發現那些在產後一年還沒有恢複到懷孕前體重的女性,在今後的15年內體重超重的可能性更大。所以,盡管產後減重不是那麼容易,但還是要堅定信心,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毫不猶豫地開始減重。

既然產後減重這麼重要,是不是越早開始越好呢?其實也不盡然,畢竟新媽媽的身體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調整恢複,為保證充足的乳汁,也不宜太早開始減重。

把握產後減重的最佳時期

在開始減重之前,最好能獲得醫生的許可,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通常建議哺乳期媽媽在生完寶寶以後,等待6~8周後再開始嚐試減重。

其實體重驟降對普通人的身體健康都會造成傷害,更別說剛剛從產後恢複過來,還承擔著哺育重任的新媽媽了。

美國婦產科學院(ACOG)的建議是:母乳喂養期間,每周減重0.45千克較為適宜,不會對嬰兒的發育產生不良影響。以這樣的速度,不但可以實現減重目標,更不會影響你的健康和母乳的質量。

媽媽們在經曆過分娩這樣一個“大工程”後,會陰或多或少會受到一些損傷,尤其是順產媽媽,因此產後會陰護理也是很重要的。會陰的表皮傷口在1~2周內愈合,而較為深層的傷口內包含較為細致的神經,需要1個月左右才能複原。

產後會陰撕裂傷的照護方法

● 減少會陰傷口局部壓迫:多采取側坐或側躺姿勢,上下床時雙腿並攏。

●大小便後由前往後擦拭:每次大小便後用溫水衝洗外陰部,直到惡露完全幹淨,陰道內則不可衝洗,以免子宮頸傷口感染。

●泡盆坐浴:這對重度裂傷產婦非常需要。生產24小時之後,在裝有37~41℃的溫水澡盆中坐浴,每天4次,每次15分鍾,持續2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愈合。

●多吃蔬菜、水果,維持軟便:對重度裂傷產婦來說,更需要高纖維、低渣的食物,避免便秘。

如何幫助會陰傷口複原

●多補充富含膠質和蛋白質的食物:如豬腳、魚皮、牛筋、魚肉等。

●勤做骨盆腔運動:不但可預防子宮脫垂、大小便失禁,還可加強陰道收縮。做法如下:想象解尿一半時憋住的動作,可感覺到會陰肛門往上收縮,每天至少做20次或半小時,一次持續用力5秒再放鬆10秒。不論坐著、站著或走路時都可以做。

●性生活不要急:會陰傷口3~7天就會愈合,但是子宮頸的傷口複原沒有那麼快。建議產後6周等惡露完全幹淨後再恢複性生活,以免傷口感染或裂開。

如何預防會陰嚴重撕裂傷

●懷孕期間注意飲食、控製體重:以避免胎兒太大。

●保持適度運動:以免過了預產期還不生。

●多補充水分及纖維:攝取足夠水果和蔬菜,避免便秘,不但可以減少痔瘡的發生,也可減少會陰部充血,維持良好的血液循環。

●按摩會陰部:懷孕34周以後,可做會陰按摩。沐浴之後以坐姿或半躺姿勢,將拇指伸入陰道口,示指及中指放在會陰外麵,輕柔按壓會陰組織。每天按摩15~20分鍾,可以增加會陰組織的柔軟度,減少嚴重的撕裂傷。

寶寶出生後須依靠媽媽的奶水成長,可是因為哺乳而造成的乳頭皸裂、乳腺發炎與疼痛等不適感卻成為媽媽們的一大困擾,媽媽們該如何保養乳房?

產後媽媽更應保養乳房

若媽媽們已決定哺喂母乳,通常專家都會建議親喂,主要因為寶寶吸吮乳頭時的力量較媽媽用吸乳器來得強,可以幫助媽媽做乳腺排空的動作。專家表示,哺乳時應注意下列3點,使哺喂過程更為順利。

提示1.固定的喂食時間:讓寶寶養成固定的進食時間,可幫助媽媽的乳腺定期排空,避免乳腺炎的發生,也可增加親子間的親密度。

提示2.母乳味道=媽媽吃進的食物味道:媽媽當天所吃的食物,將影響到母乳的口味,因此媽媽應慎選哺乳期間的飲食,避免飲酒或食入刺激性食物而影響到寶寶。

提示3.積極樂觀的情緒有助母乳分泌:媽媽如能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將對母乳的產量有所幫助;媽媽如心情不佳甚至情緒低落,也將導致母乳量大為減少。因此,媽媽們可以多尋找自己的不良情緒宣泄方式,讓母乳的質量全麵升級吧!

哺乳期間照護乳房5重點

重點1.維持正確喂奶姿勢:喂奶前,媽媽應先以清水清洗乳房。當寶寶吸奶時,應讓整個乳頭包括乳暈皆被寶寶的嘴巴包含。如果寶寶的嘴張得很開,會讓下頜也變很開,致吸奶的速度減緩。此時應重新調整喂奶姿勢,先將小拇指輕輕從側邊放入寶寶嘴中,再緩緩地將乳頭退出。

重點2.喂奶時,手握乳房呈“C”字形:媽媽應先以“C”字形的握法將乳房輕握住,慢慢送進寶寶的嘴裏,而非讓寶寶自己尋找乳頭的位置。如此寶寶不易受傷,媽媽的乳頭也不易感到疼痛。

重點3.哺喂後的乳頭保護工作:每次哺喂結束後,媽媽可沾取少量乳汁,輕輕塗抹在乳頭與乳暈的部位,以保護肌膚。

重點4.避免使用酒精擦拭肌膚:假如哺喂過程造成媽媽的乳頭受傷,不建議以酒精擦拭。因為酒精除了具有殺毒效果,同時也會帶走肌膚中正常的油脂。因此媽媽如有乳頭皸裂現象,建議在患處塗抹乳汁即可。可以先用沒有皸裂的一側喂奶,待皸裂好轉後哺喂仍可正常進行。

重點5.乳腺堵塞的正確處理方式:媽媽如發現自己的乳汁不易排出,甚至覺得乳房的部分位置已經開始發硬。建議可用毛巾熱敷(或是洗個熱水澡),約5分鍾後,輕輕按摩之後再喂。假如胸部腫脹難耐,也可用毛巾包覆冰塊冰敷腫脹部位。

妊娠紋的形成主要是妊娠期受雌激素影響,腹部膨隆使皮膚的彈力纖維與膠原纖維因外力牽拉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或斷裂,皮膚變薄、變細,腹壁皮膚出現一些寬窄不同、長短不一的粉紅色或紫紅色的波浪狀花紋。分娩後,這些花紋會逐漸消失,留下白色或銀白色有光澤的瘢痕線紋,即妊娠紋。這無疑會對以後媽媽們穿衣造成諸多限製。因此,許多年輕媽媽都希望通過各種方法消除這些紋路,但效果往往不理想。為避免妊娠紋,要注意兩個階段的保養。

孕中保養

1. 適當控製體重,使用妊娠按摩霜:

準媽媽可以在孕期以按摩油或乳霜做好肌膚保養,防止擴張紋的形成;此外,注意控製體重、避免體重迅速增加,是預防妊娠紋非常重要的方法。

以懷孕7個月的女性來說,妊娠紋的發生率高達60%以上,大概每3人就有2人會發生。如果在懷孕早期就使用妊娠霜預防,發生率則可降低至25% (4人中1人會發生);同時妊娠紋的嚴重程度,包括數量、長度、深度、寬度、顏色、凹凸等也能獲得明顯改善。市麵上號稱可以預防妊娠紋的產品相當多,如何選擇讓不少孕婦大傷腦筋;而經過醫學實驗認證的產品,也就成為準媽媽較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