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佩寶劍的落魄貴族韓信,雖曾被漢王率眾登壇拜將,但他終歸還是個黯然落魄的遊子!
從南至北,終其一生,他都在尋找自己的伯樂,在投靠項羽無果,歸順劉邦無望後,他收拾包裹跨馬出逃……偏偏這個時候,他生命中的伯樂急急趕到了。
福兮?禍兮?
丞相蕭何在冷月白霜下追回了當時心灰意冷的韓信,力薦與劉邦,劉邦於是築壇拜將,威赫赫令三軍拜韓信為大將統帥。這一拜,令韓信熱淚盈眶!這一拜,令韓信肝腦塗地!這一拜,令韓信身首異處!
功成名就後的韓信,總想起昔日窮困潦倒時,曾在淮陰河畔空腹求魚,河邊一位洗衣的漂母憐憫他,每日分餐一半接濟於他……為此,韓信專程回到故裏,尋訪當年的漂母,欲封千金酬故人,可惜漂母已逝!他置千金於淮水,披重孝尋至墳頭行三拜九叩之禮,又令數十萬大軍戰袍兜土,為漂母增陵圓墳,報其當年一飯之恩。
有情人偏逢寡義人。雖說韓信為漢王朝立下赫赫“十大功”,然功高震主遭眾人“羨慕嫉妒恨”,同僚適時的挑唆、獻策,正中寡恩薄義的劉邦夫婦心懷,可憐一代英才,未曾殞命於殺聲震天、白骨累累的疆場,卻被身高不及五尺的呂後誘至未央宮,落了個:汗馬的功勞前功盡棄,血染征袍的英雄身首兩離!
韓信之死震驚當朝……同僚張良選擇了功成身退!
韓信之死震動了史學家,他們含淚秉筆寫下:“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韓信之死改寫了後世諸多英雄的奮鬥史,他們將要登頂或蓄勢發力之前,紛紛以“假死”狀態進行韜光養晦。最著名的要數劉玄德防曹操謀害,聞雷失箸,釋曹操之疑。
韓信之死亦撼動了心懷悲憫的戲劇家,他們手持羊毫,為韓信虛構了“求簽問卦”的傳奇故事,說他曾打馬進深山,遇見一通靈的算卦先生,斷言他:“你十一、十二交好運,二十二歲做高官,三十二歲官星滿,你壽命不過三十三。”韓信聞言怒發衝冠,揮劍欲斬殺先生,逼使先生曆數韓信過往“是非”,韓信頓時懊悔不迭,又躬身施禮叫先生快快搭救他命,並許以滿鬥金銀。先生不允,飄然而去。
韓信喪,天降鵝毛雪遮天!此後,富麗堂皇的未央宮內,韓信追悔的哭聲繞梁不絕!
身首異處的韓信,身死魂在,不閉的雙眼眺望著繁花馥鬱的淮陰家鄉,不知他可曾想起,當年文王訪賢,渭水河畔訪來了直鉤垂釣的薑子牙,文王親自攙扶皓首美髯的薑子牙上了自己的龍車,縛繩拉輦躬身前行,直拉得那周天子力盡汗幹,拉到了八百零八步把韁繩兒絕斷!後來,文王的兒子武王築壇拜薑子牙為相,繼而又拜其為大元帥,換來了薑子牙嘔心瀝血輔佐武王,革新政治,締結盟友,還親自率軍東渡黃河,西出岐山,興兵布戰四十餘年,才伐紂克殷,成就周王朝基業。自文王到最後一代君主赧王,周王朝統治天下恰好是八百零八年,你道:文王他為誰拉車輦?
齊桓公設壇拜相,尊拜與他曾有“一箭之仇”的仇人管仲為相父,他看重的是管仲能使齊國富國強兵的才能。齊桓公拜的果真是仇人嗎?
劉邦築台拜將,你韓信不該穩穩當當受了高皇的拜,不該以西漢第一功臣自居傲視群雄,從劉邦奪你軍權,改封你齊王為楚王時,你就應該警覺的啊——自私狹隘又狡猾的帝王、霸主們,屈膝下拜的,永遠隻是他們自己想要的江山!
思前想後,早知英雄會刀下亡,何必當年要受胯下辱?何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何須背水為營,拔幟易幟?何堪賣友求榮,十麵埋伏逼舊主自刎在烏江岸,東西殺,南北剿,為漢王掙下這莽龍袍……俱往矣!
明月依舊,江流有聲,漢初三傑的高大身影曾留戀於此,身畔花開花落,年年春風!
(從鎮巴草木葳蕤的河岸,傳來蒼老而深情的音調:我望菜花兒幾時開哎,幾時開哎——幾時開?)
大巴車剛一進村,隔著窗,遠遠看見飆哥白發的老母親,正站在自家二樓陽台上眺望,招手。一向沉穩的飆哥一馬當先跳下車,健步如飛,又陡然站住,回身道:“諸位,五分鍾啊,在這裏,隻停五分鍾!”
樓上的老媽媽顯然聽見了兒子的安排,手撫樓欄急急下梯……眾人潮水一樣湧入王家大院,七嘴八舌的寒暄淹沒了飆哥母子的對話。老媽媽張著兩手,趕羊一樣招呼大家到裏屋坐,又不時將眼睛騰出來尋找兒子的身影!
飆哥呢,正穿梭於樓上樓下,回答眾人層出不窮的提問,插空用“曲裏拐彎”的家鄉話給媽媽安頓著什麼,又像是在問詢村裏某個故人。言罷,一扭頭出去了。
老媽媽懷抱幾個剛剛洗過大紅蘋果,見人就往手裏塞,眼睛又一次在人群中搜尋兒子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