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文摘
資訊
組織提升篇
亞馬遜帝國六課成功學
第一課:做對的事,比做有效率的事重要。
亞馬遜做了一個市集,讓供應端為消費端競價,消費者坐在那邊,靜觀供應商相互降價取得自己的認同。無形中,這件事情讓消費者變得強勢。電子書自然是效率最高的做法,但市集是在做對的事情,是站在消費者立場的事情。
第二課:投資長期的事。
若策略建立在多變的東西上——例如競爭對手是誰?現在有哪些可運用的新科技?這些事情變化得太快了,你便不得不迅速調整策略。反之,投資長期的事,就可以保證有所收成,且不用隨著環境起舞。
第三課:要創新,先懂“兩個比薩”原則。
任何團隊都應該夠小,不論會議,還是工作團隊,都要小到兩個比薩就能吃飽的程度。
第四課:把“為什麼不”當口頭禪。
創辦人貝佐斯(Jeffrey Bezos)說,亞馬遜犯過最多的錯就是“沒去做的錯”。公司原本注意到一些事情,卻讓機會溜走了。多問“為什麼不”,也能避免下屬因為不想冒險,而直接否決創新機會。
第五課:不必管對手,掏錢的不是他。
消費者需要什麼,可不是靠問問題就能知道的,還要問對問題。例如研製一款新的咖啡機,如果問消費者:“您希望十分鍾內煮好咖啡,還是七分鍾?”他們當然會回答七分鍾。但如果你讓他們在“十分鍾能煮出更美味的咖啡”中選擇時,答案可能就是十分鍾。
第六課:獲利不重要,現金是王道。
現今經濟環境中不確定因素太多,有自由的現金流至少有以下三個好處:一是能夠實現長期布局,亞馬遜一直持續著5-7年的長期規劃,就是基於此;二是讓競爭者無法預測你的下一步,任何金融借貸的申請過程都可能拖你的後腿;三是握有學習的選擇權,新市場的研究、新技術的應用都要付學費,擁有學習的權力,才不怕被市場淘汰。
程樂一 摘自《決策參考》
稻盛和夫與日航的秘密
是什麼讓日本航空在短短的時間裏鳳凰涅槃獲得重生?稻盛和夫說:如果一定要說到秘密的話,這秘密有五個。
第一,稻盛和夫本人零工資的奉獻,給了全體員工很大的精神鼓勵。“我接受政府的邀請出任公司董事長時,已是快80歲的老人,雖然此前與日航沒有任何關係,但我願意不領一分錢的工資為公司的重建奉獻最後的力量。”
第二,按照政府再生支援機構的重建要求,日本航空要裁一部分員工,但是,同時也要保護更多的員工能夠繼續留在公司裏工作。“我之所以答應政府的邀請到日本航空公司來擔任董事長,是認識到不能讓它倒閉,不能讓它影響日本經濟,要盡可能地保住更多人的工作機會。”
第三,明確日本航空公司的經營目標,並將這一目標反複向全體員工傳達,讓每一位員工時刻牢記自己要做什麼,公司要做什麼。“隻有把員工的幸福放在第一位,大家團結一心,經營者與員工的心靈產生共鳴,企業才能走出困境,才能獲得健康發展。”
第四,在日本航空公司,用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和人生觀,對“官僚體製”進行了徹底的改革。“我首先對企業的經營服務意識進行了改革。製定了40個項目的服務內容,讓員工和我一起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做到‘物心兩麵’一致,形成了日本航空公司新的企業理念。”
第五,對於公司內部經營體製實施了改革,實行了航線單獨核算製度,並確定了各航線的經營責任人。“統計工作實施速報製,各個部門的數據做到即有即報,公司詳盡的經營報告做到了一個月內完成,以便讓經營班子隨時掌握公司的經營實況。”
緣心 摘自《第一財經日報》
國外品牌怎樣感謝粉絲
老外似乎總是更有心一點兒,在感謝粉絲這方麵就比中國品牌更勝一籌。他們不隻是舉辦轉發並@好友即有獲獎機會的小活動,而是真真切切付出行動來表達感謝,粉絲們看到自己喜歡的品牌如此感謝自己,豈有不繼續支持之理?
GAP旗下時尚國民品牌OLD NAVY(老海軍)為慶祝其Facebook粉絲達到500萬個,特地製作了一張高達30%折扣的優惠券以回饋粉絲們的關注。不過這優惠券有些特別,它是由幾十人舉著預先設計好的圖片標牌,按一定序列拚裝出來的。用戶通過智能手機掃描條碼,即可享受專屬優惠。
寶潔旗下空氣清洗劑品牌Febreze為慶祝其粉絲達到100萬個,其團隊成員想出了一個很蛋疼的創意,就是對每一位粉絲說感謝,即有多少粉絲說多少次感謝。他們說幹就幹,在寶潔總部訂了間房間,並架設了視頻直播設備,不分晝夜,不間斷地用了50個小時(每分鍾大約320聲謝謝你),才把這“百萬感謝”一個個謝完!
卡夫旗下的芝士通心粉品牌,為了感激粉絲對其發布的特定文章的支持,邀請專業團隊拍攝了一支長達7分種、名叫“Likeapella”的音樂MV,並在字幕上打出了全部 4800 個粉絲的名字以感激他們的支持。
你覺得這些做法可笑麼?我不這麼認為。
緣心 摘自《執行官》
三個麵試問題
麵試是很棘手的工作,因為一些候選人在麵試中的表現遠比在工作中的表現要好。怎麼辦?下麵是雲招聘解決方案提供商Accolo的CEO約翰·楊格(John Younger)簡單卻極其有效的麵試技巧。
1.你是怎麼找到這份工作的?
大多數人的第一份工作是從招聘會、招聘網站得來的,這很正常。但如果是一個從業多年的人,繼續通過普通的帖子尋找下一個工作機會,他可能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他隻是在尋找一份工作,甚至是任何工作都可以。楊格說:“當你職業生涯中得到第三份、第四份或第五份工作的時候,如果你還沒有被說服去為你之前工作過的人工作,那麼這就是一個危險信號。這表明你沒有建立關係、培養信任,並且顯示出能夠讓某人義無反顧地將你帶入他們的組織的能力水平。”從另一方麵來看,被說服加入別的公司就像是一個很好的推薦——沒有推薦信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