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作者:
“謀主”
1918年冬,北京。
盡管瞿秋白愛去北大蹭胡適的課,但因無錢考北大,最終讀了不要學費還包工作的俄文專修館。
彼時,報紙上天天都是軍閥橫行、國家破碎的新聞,瞿秋白苦悶地賦詩,“雪意淒其心惘然,江南舊夢已如煙。天寒沽酒長安市,猶折梅花伴醉眠。”
曆史並未給瞿秋白太多時間彷徨,五四運動爆發了。
“少年老成”、“辯才出眾”的瞿秋白被俄文專修館的學生公推為學生代表、作為“謀主”參加了北京學聯,他率領同學參加了當日天安門示威遊行,參與火燒趙家樓。
北京的學生實行總罷課後,大規模地開展演講,抵製日貨提倡國貨。瞿秋白帶領同學,在北京街頭談“愛國”、講“青島問題”、說“國民自決”,被演講吸引來的市民,把道路擠得水泄不通,聽到氣憤處痛哭流涕。
北洋政府下令鎮壓學生運動,瞿秋白和學生領袖們隻好在夜間開會,開會前悄悄地零散地溜進會場,散會後又分散著悄然離去。
各個學校附近,都有一些特務偽裝成小販、車夫、鞋匠,夜間埋伏在隱蔽的角落裏,出其不意地喊學生的名字,隻要學生下意識地答應,就會被秘密逮捕。
一次,瞿秋白被一個特務盯梢,他上電動車,特務也上電動車;他坐人力車,特務也坐人力車跟上;最終轉彎抹角繞了好幾圈,才終於把特務甩掉。為了不被特務破壞,此後瞿秋白和同學們出校活動,不得不結伴同行。
6月初,北京學生演講進入高潮,北洋政府出動大批軍警驅散集會者,瞿秋白和成百上千名學生被捕。直到上海各界罷課、罷市、罷工支持北京學生,北洋政府才被迫釋放全部學生。
首譯國際歌
1920年初,瞿秋白參加了李大釗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同年秋,他應北京《晨報》聘請,以記者身份赴蘇俄實地采訪,想“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
堂兄瞿純白認為其“自驅絕地”,瞿秋白說,“我卻不是為生乃是為死而走,論點根本不同,也就不肯屈從。”
1920年10月16日,瞿秋白告別送行的親朋好友,登上了火車,經過3個月的艱辛,於1921年1月25日到達莫斯科。為了便於工作,他給自己取了一個俄文名字“維克多爾 斯特拉霍夫”(戰勝恐懼、克服困難之意)。
在蘇俄兩年時間裏,瞿秋白做了大量考察、采訪和寫作,先後撰寫了《共產主義人間化》《蘇維埃俄羅斯經濟問題》等數十篇通訊和《俄鄉紀程》《赤都心史》等著作,以自己的親見親聞,客觀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後蘇俄的真實情況,告訴中國人民,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曆史事業之第一步”,莫斯科已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心海中的燈塔”。
赴俄考察的革命實踐,大量經典著作的閱讀,使瞿秋白以一個較快的速度實現了向共產主義世界觀的轉變。
1921年5月,在莫斯科經張太雷介紹,瞿秋白加入聯共(布)黨組織。1922年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當年秋天,莫斯科東方大學開辦中國班,瞿秋白作為當時莫斯科僅有的翻譯,進入該校任翻譯和助教,中國班單獨編一班,該班學生有劉少奇、羅亦農、任弼時等,瞿秋白講授俄文、唯物辯證法、政治經濟學,並擔任政治理論課翻譯。
1922年12月5日,共產國際“四大”結束後,由於國內革命鬥爭的需要,陳獨秀請他回國工作,瞿秋白也覺得研究社會哲學的理論如此之久,而現實的社會生活隻有俄國曆史及現今的環境。於是決定回國,直接參加國內的革命實踐。
為了更好地傳播共產主義,1923年2月,瞿秋白翻譯了斯大林著作《論列寧主義基礎》中的《列寧主義概述》部分,在《新青年》上發表。
1923年,在北京家中,瞿秋白坐在風琴前,對著一首曲譜一邊彈唱,一邊斟酌著修改歌詞,直至順口易唱到自己滿意為止。6月15日,《新青年》刊載了這首歌的歌詞配曲譜,這就是沿用至今的《國際歌》中文歌詞。
法文單詞“國際”如果譯成中文,隻有兩個字,而音節有八拍,不易唱好。瞿秋白再三斟酌,采用音譯“英德納雄納爾”,他在譯辭附言中解釋,“各國都有譯本,而歌時則聲調相同,真是‘異語同聲’。”
1933年底,瞿秋白被派往中央蘇區任執委會委員。
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向香港轉移途中,在福建長汀被捕。後因叛徒出賣身份暴露,被關押在蔣介石嫡係、宋希濂的36師師部。
6月2日,蔣介石密令槍決瞿秋白。軍統、中統輪番派人勸降,刑期一推再推。
6月17日,前往刑場的路上,放聲用俄語高唱《國際歌》。
行至羅漢嶺一處綠地,瞿秋白笑著點頭,“此地甚好!”臨刑前他要求,不能屈膝跪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