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嬰幼兒的計劃免疫(6)(1 / 3)

外耳道炎與外耳道癤腫

主要症狀

外耳道炎是寶寶常見病。往往由於用不幹淨的手或火柴棍去掏耳朵解癢,或是眼淚、嘔吐物、洗臉水流入外耳道而引起的外耳道皮膚(或毛囊)和腺體發炎,最後形成外耳道炎或癤腫。寶寶患病後常哭鬧不安,有的可出現發熱。如果發展成外耳道癤腫,痛得更厲害,尤其是夜閬疼痛明顯,寶寶常可哭鬧不睡。出膿後疼痛減輕,逐漸恢複正常。病程大約1~2周,如果治療不當可並發中耳炎。

護理要點

★早期可用熱毛巾熱敷患耳,每天2~3次,每次10~20分鍾。流膿後可用消毒棉花棒不斷輕輕地擦去耳道裏的膿液,塗些紫藥水或紅藥水,每天塗1~2次。給寶寶洗臉或洗頭時,應防止髒水流入耳道。不能用火柴棍、發卡等未經消毒的用具給寶寶掏耳朵裏的膿痂,以防加重感染。寶寶睡覺時,要采取患側臥位,使病耳向下,以便膿液流出。

★寶寶患病後,由於耳痛厲害,要吃米粥、爛麵片、藕粉、麵糊、菜泥、豆漿等流食或半流食,以減輕咀嚼時的疼痛。疼痛減輕後再恢複正常飲食,還應讓寶寶多喝開水或果汁。急性炎症期盡量讓寶寶多臥床休息,通過控製活動量,可以減輕疼痛。此外,媽媽要遵醫囑,按時、按量給寶寶用藥,不要給寶寶濫用抗生素和退熱止痛藥,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常見鼻病

滴鼻藥的注意事項

寶寶鼻子不通氣多數由受涼、感冒、鼻炎等引起,造成鼻黏膜充血,治療時常用0.5%或1%的麻黃素液滴鼻。

在給寶寶滴鼻藥之前,媽媽要先讓寶寶把鼻涕擤出,使寶寶鼻腔幹淨。滴藥時讓寶寶仰臥,頭向後仰,鼻孔朝上,把枕頭放在寶寶肩下,頭放低,這樣滴入的藥不致流入口內。滴藥後繼續讓寶寶躺5~6分鍾,頭左右轉動,使藥液流入鼻腔各部,充分發揮作用。每次滴鼻應在寶寶睡覺前或吃奶前進行。每3~4小時滴藥1次,每側鼻孔滴2~3滴即可。

寶寶鼻孔不通氣時應遵醫囑,不要亂滴藥,最好不使用鼻眼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鼻出血

鼻子出血也叫鼻衄,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造成鼻出血的原因很多。由於鼻子是麵部最突出的器官,受外傷的機會多,加上鼻腔的黏膜血管較多,特別是鼻中隔前下方有四個大血管的分支交織成網,形成易出血區,一旦碰傷後就可發生鼻出血。夏天氣候炎熱(血管容易擴張),春秋季節氣候幹燥,都易造成鼻腔出血。此外,挖鼻孔或因鼻部疾病(如慢性鼻炎、萎縮性鼻炎、鼻腔及鼻竇的腫瘤),也可引起鼻出血。患有其他疾病,如感冒發熱、某些急性傳染病、風濕熱、血液病和血管疾病等,也可造成鼻子出血。

主要症狀

鼻出血多數是單側,有時血液繞過鼻咽部從另一側流出,對此常誤認為雙側出血。鼻出血可自行停止,如果持續大量的出血,寶寶可出現麵色蒼白、脈搏弱快、頭暈、全身乏力等。若長期反複出血,可出現貧血。

護理要點

發現寶寶鼻出血時,媽媽不要驚慌,應速讓寶寶取坐位或臥位,用盆或碗接鼻血,以免血到處流而引起寶寶精神緊張。同時,用手指捏住寶寶的鼻子,囑咐用嘴呼吸,以便壓住出血點,起到止血的作用。然後用清潔的棉花、布頭或軟紙塞入鼻孔,壓迫出血點止血。如果在上述填塞物上浸漬麻黃素或腎上腺素後再塞入,止血效果更好。還可在寶寶的額部和頸部進行冷敷,用於冷敷的毛巾每2~3分鍾浸冷水1次。或用止血粉或將頭發用火燒成灰(中藥稱血餘炭)吹入流血的鼻腔,也可起到止血作用。還可用人乳噴入出血的鼻腔內,往往可以止住正在流的鼻血。此外,由於引起鼻出血的原因很多,對於反複出血的寶寶應送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以便針對病因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