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蠱術㈢(1 / 2)

植物蠱

明崇禎十七年,廣柀閔嬌發生一件植物蠱疑案。在香山縣的山林裏,有一種草叫胡蔓草,葉子像蓴花,有黃色、有白色,葉子含有劇毒,放入人的口裏,人就會百孔出血;葉汁若吞進肚子裏,腸胃也會潰爛。當地的莠民常常利用胡蔓草做蠱害人。

崇禎時代某年春天,雲南人羅明夔到香山縣當縣令,了解胡蔓草害人的情節以後,就下令:

一般人向本縣告官的,每人隨繳胡蔓草五十枝。這道命令下了以後,胡蔓草也就砍光了。羅縣令把收繳的毒草,親自監督雜役焚燒,不久,這種毒草便在香山絕跡。

當地的醫生也訂有治胡蔓草劇毒的藥方:取母雞孵的雞蛋一個(沒有長小雞的),把它煮熟,研成細末,加一湯匙清油,中胡蔓草毒蠱的人每天服一次,就會吐出胡蔓草蠱。蠱在“上鬲”的,加用膽礬五分,放在熱茶裏溶化後服用,就會吐出蠱來。蠱在“下鬲”的,用鬱金水二錢放在菜湯裏服下,蠱也會吐出來(見廣柀閔嬌誌,道光年修)。

拍花是放蠱的一種

古代社會的“拍花”,也是放蠱的一種方法。在中國大陸民間,有些逃荒的婦人,頭上裹一塊藍布,走到一處人家,與人寒暄的時候握著他的手,在他的手心拍幾下,並說“好,好”。第二天,這個被她拍過手心的人就會忽然仆地,發起顛來。有一家人家就發生過這種情形,請中醫治療,診斷以後才發現這個人中了蠱,後來經由專門治蠱的人治療,服藥後他口中竟吐出幾十個紙團,這種紙團就是蠱。

以木偶和紙人作怪

木偶也可用來害人,但利用木偶和用毒蟲造蠱不同。後者是活生生的蟲造成的蠱,木偶卻是木頭製造,不可能有毒。但巫人會利用木偶和紙人作怪,來擾亂別人的安寧。清人紀曉嵐寫的“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一個術士專造木人(即木偶)、紙虎(即紙人)作怪,打擾別人,當事人送錢給他,木人、紙虎會暫時停止作怪,隔一陣子又死灰複燃。聊齋誌異也記過木偶和紙人作怪的故事。金章宗元妃李氏嫉妒皇帝,曾叫一個名為李定奴的女巫剪紙作紙木人,製成鴛鴦符作怪(見金史卷六十四)。

傳說的避蠱方法很多。試驗是否已經中金蠶蠱?可啃白礬或口嚼生黑豆。白礬的味道很苦,啃這兩種東西的人,如果覺得白礬是甜的,生黑豆是香的,就是中了蠱,要用石榴皮煎成汁,服用以後,可以吐出金蠶蠱的蠱毒。有旅行經驗的人,進入蠱區要飲食的時候,會偷偷的用筷子揀第一塊食物放在手裏,用餐完畢以後,隨手將放在手裏的食物埋在人行道的十字路地下,蠱就回到放蠱的人家裏。有的人經過蠱區,遇到可疑的食物,先請主人下筷子揀吃,這樣可以避免中蠱。有的人在蠱區就食,通常先問主人:「這碗菜、這碗麵你們有沒有下蠱?」一麵揀出一塊食物,放在一邊,然後就食,蠱就不能為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