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子自私自利,不幫助驢子馱貨物,最後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樂於助人是猶太人所格外崇尚的美德。猶太兒童從小就被灌輸樂於助人的思想。猶太拉比經常給孩子講這個故事來教育他們。
從前一個農場裏有個叫羅思的年輕人。有一天接近黎明時,窗戶外一片混亂,被驚醒的羅思睜開惺忪的雙眼,他猜出是惡狼闖進了鄰居家的畜圈,咬得牲口在院子裏直叫喚。“羅思,我還以為您不在家呢!”早晨見了麵,鄰居責備他說,“我家的一頭小牛犢被狼拖走了,您怎麼不帶上獵槍出來搭救一下呢?”,“我實在困倦,累得要命,睡得太死!”羅思打個哈欠說:“我什麼都沒聽見啊……”什麼人裝聾作啞,無視鄰居的禍患,這則寓言他應該牢記心裏:要知道另外一個羅思,說不定和你是鄰居。
現實生活當中,常常會有些事情給人帶來喜悅或煩惱,帶來幸福或悲傷,帶來順利或困難,帶來成功或失敗,無論處於何種境地,人都需要別人給予相應的理解和幫助。對於兒童也需要去關心和幫助別人及接受別人的關心和幫助。因此,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精神就成為了兒童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猶太人在這方麵是這樣做的:
首先,布置有用的任務。讓孩子在鄰居之間或是校園裏做點有益的事情,比如照料寵物,做飯,教更小的弟弟妹妹們做遊戲,或者給不幸的孩子製作玩具,這些都可以培養大多數孩子樂於助人的品質。當然,並非所有的孩子都能自發地做這些事情,必須有人鼓勵他們,教他們,甚至有時需要強迫他們,但隻能是溫和的強製,否則會適得其反。
其次,父母以身作則。要培養樂於助人的核子,最重要的就是:如果你希望孩子表現得體貼、大度、肯幫忙,你就必須身體力行,示範給孩子們看。要是你自己都言行不一,孩子們隻會模仿你的行為,即使你把原則和指令講得頭頭是道,也一點用處也沒有。
再次,要創造溫馨的家庭環境。有些父母愛孩子,教育孩子時經常鼓勵孩子,他們的孩子就總是樂於助人、更為別人著想、更富有同情心。這反映出孩子效仿了你的行為。要是孩子情緒好的話,他是極有可能幫助別人的,所以努力讓他保持那種狀態是非常值得的。
最後,定規矩,並且解釋。有些父母會對孩子說:“要是你打他,會弄痛他的。”然後他們會向孩子解釋這類行為的後果,然後指出“你不可以打人”這條原則。他們用這種方法培養的孩子更具有同情心。有許多研究表明,對孩子闡明慷慨助人的理由,尤其是強調說明他人的感受時,最能幫助孩子養成體貼、友善的行為方式。
許多父母都花大量時間告誡孩子別去做什麼,其實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們為什麼有些事不應該做——特別是當行為的結果可能會影響到別人的時候。完全沒有紀律約束對培養孩子是有害的。略帶專製的家長式作風會令孩子成長、發展得更好。大體上說,使孩子對於行為標準和規矩有明確的偏好,這也是培養高度自尊和令孩子受歡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