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失敗了,重新再來(2 / 2)

1832年,林肯失業了,這顯然使他很傷心,但他下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裏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他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曆盡磨難。他再一次決定參加競選州議員,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可以成功了!”第二年,即1835年,他訂婚了,但離結婚還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憔悴,數月臥床不起。在1836年他還得過神經衰弱症。1838年他覺得身體狀況良好,於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可他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他雖然一次次地嚐試,但卻是一次次地遭受失敗:企業倒閉、情人去世、競選敗北,他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最後終於當選了。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作為國會議員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因為這次競選他賠了一大筆錢,他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麵指出“作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接連又是兩次失敗。在這種情況下你會堅持繼續努力嗎?你會不會說“我失敗了”?然而,他沒有服輸。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但失敗兩年後他競選美國副總統提名,結果被對手擊敗;又過了兩年他再一次又競選參議員;還是失敗了。

在林肯大半生的奮鬥和進取中,有九次失敗,隻有三次成功,第三次成功就是當選為美國的第十六屆總統。那屢次的失敗並沒有動搖他堅定的信念,而是起到了激勵和鞭策的作用。每個人都難免要遇到挫折和失敗。阿伯拉罕·林肯麵對失敗沒有退卻、沒有逃跑,他堅持著、奮鬥著。他始終有充分的信心向命運挑戰,壓根就沒想過要放棄努力,他可以畏縮不前,不過他沒有退卻,所以迎來了輝煌的人生。

《塔木德》上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三隻青蛙掉進了鮮奶桶中,第一隻青蛙說:“這是神的意誌”,於是盤起後腿,一動不動,靜靜地等待著。第二隻青蛙說:“這桶太深,沒有希望出去了”,於是絕望地慢慢死去。第三隻青蛙說:“糟糕,怎麼掉到鮮奶桶裏了,但我的後腿隻要還能動,我就要奮力上跳。”這隻青蛙一邊劃一邊跳,慢慢地,青蛙的後腿碰到了硬硬的東西,於是他奮力一躍,出了奶桶。原來,鮮奶在他的攪拌下漸漸變成了奶油。

第一隻青蛙相信宿命,第二隻青蛙毫無信念可言,第三隻青蛙堅守信念,頑強努力,充滿希望,他便是猶太人的寫照。猶太人頑強而堅韌的精神意誌和挑戰風險、永不氣餒的進取意識,恰恰構成了猶太人成功的又一重要精神積蘊,從而使他們在充滿競爭的世界舞台上縱橫捭闔,卓爾不群。猶太人不但敢於冒險,更能在逆境當中從容鎮定,自由應付。他們不怕風險,更善於在風險中施展自己的智慧和生存技巧。他們麵對失敗,決不氣餒,而是汲取教訓,重新再來。

在人生的遊戲中,失敗時常發生,每個人都不要悲觀,因為失敗並不意味著沒有希望,相反“失敗”是成功之母,活用失敗與錯誤,是自我教育和提高的有效途徑。商場如戰場,成功的背後可能有更多的失敗的辛酸。作為商人,麵對失敗,就應該像愛迪生那樣坦然而決不氣餒。愛迪生一生有1000項科技發明,當有人問他經過許多試驗而失敗時是否會感到心灰意冷,他回答說:“不,我拋棄了錯誤的試驗,重新采取別的方法,決不沮喪!”的確,麵對失敗一定要記住,決不氣餒!現代管理學的說法就是:失敗就是我們的學習曲線和經驗曲線的自變量,隻有經曆失敗,才會汲取教訓和積累經驗,為下一次作準備。總結起來,猶太人教育孩子麵對失敗和挫折時,遵循的法則就是:首先,遇到失敗時,千萬不能氣餒,要堅忍不拔,矢誌不移;其次,焦點不要對著過錯與失敗!應對準遠大的目標,活用自己的過錯或失敗。再次,對“失敗”持正確健康的態度,不要恐懼失敗,要懂得失敗乃是成功必經的過程。最後,要善於伺機,巧於乘勢,等待機遇,發現此路不通時,要設法另謀出路,使自己順應環境,適應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