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產後的科學護理(1)(1 / 3)

產後常見異常自我護理產後腹痛產後腹痛是由子宮收縮所致。子宮收縮時,引起血管缺血,組織缺氧,神經纖維受壓,所以產婦感到腹痛。當子宮收縮停止時,血液流通、血管暢通,組織有血氧供給,神經纖維解除擠壓,疼痛消失,這個過程一般在1~2天內完成。

初產婦因子宮肌纖維較為緊密,子宮收縮不甚強烈,易複原,且複原所需時間也較短,疼痛不明顯。經產婦由於多次妊娠,子宮肌纖維經多次牽拉,較為鬆弛,複原較難,疼痛時間相對延長,且疼痛也較初產婦劇烈些。

以上所述,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疼痛時間超過一周,並為連續性腹痛,或伴有惡露量多、色暗紅、多血塊、有臭穢氣味,多屬於盆腔有炎症,應請醫生檢查治療。

產後多汗不管天熱還是天涼,甚至在冬天,產婦分娩後總是比正常人汗多,有的大汗淋漓,如果稍微活動或進食時,更是汗流滿麵,全身汗出,黏濕難受。

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因為,產婦在妊娠期間,體內水分積蓄,僅是血液就比孕前增加30%左右。一個正常人的血液量約占體重的1/10,為4000~5000毫升,而妊娠期孕婦則要增加1000毫升之多。分娩之後,這些體液在體內就成為多餘的東西,不排出甚至會增加心髒負擔。

體內的水分排泄有三個主要途徑:一是通過腎髒由尿液排出;二是通過肺的呼吸排出;三是通過汗腺由皮膚表麵的毛孔蒸發。這就是產後汗多的原因之一。此外,產婦甲狀腺功能亢盛,尚未恢複,脂肪、糖、蛋白質代謝旺盛,故多出汗。

另外,產後進食較多的高能量食物,又多喝湯水,這也是產後多出汗的原因。總之,產後出汗是一種生理調解現象,不必擔憂。

但是,產婦也必須注意,有一種病理性出汗,表現為汗出濕衣,持續不斷,常兼氣短懶言,倦怠嗜睡,或睡中多汗,醒來即止,五心煩熱,口幹咽燥,頭暈耳鳴等症狀,這是病理性出汗,需要請醫生診治。

產後惡露不下產後惡露不下,是指胎兒娩出後,惡露不自然排出體外或排出甚少。"惡露不下"可以誘發產後腹痛、產後發熱等病。

產後惡露不下,主要是因為傷於七情或風冷所感,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臨床常見的有氣滯、血淤兩種:

①氣滯。主要原因是產時或產後,情誌不暢,肝氣鬱結,失於疏泄,氣機不利,血行受阻。氣機不利,血行不暢,小腹多脹甚於痛;氣滯則血阻,惡露不下;氣鬱不宣,胸脅脹滿;肝鬱氣滯脈弦;舌質正常,苔薄白。

②血淤。主要原因是臨產受寒或傷於風冷。血淤,小腹多痛甚於脹,有淤塊,疼痛拒按,舌紫黯,脈澀;寒凝,惡露不下,色紫黯。

臨床上治療惡露不下的方法多采用中醫辨證施治,如:

①氣血虛弱型。產後惡露下少或不下,色淡,頭暈耳鳴,心悸。治療時所用方劑為"聖愈湯"加減,主料為黃芪、黨參、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白術、茯苓、丹參、鱉甲、山藥、太子參及益母草等。

②氣滯型。產後惡露下少或不下,小腹脹甚而痛,胸脅脹滿。治療時所用方劑為"香艾芎歸飲"加減。主料為香附、艾葉、玄胡、當歸、川芎、烏藥、青皮等。

③血淤型。產後惡露下少或不下,小腹疼痛拒按,色紫暗,痛處有淤塊。

治療時所用方劑為"生化湯"加減。主料為:當歸、川芎、桃仁、幹薑(炮黑)、炙甘草等。

產後惡露不絕正常惡露一般3~4周應完全排盡,若過期仍淋漓不斷,即稱為惡露不絕,多由子宮恢複不佳,宮腔內有胎盤、胎膜殘留或感染引起。

產後惡露不絕臨床表現為婦女產後3周陰道仍有惡露排出,B超檢查子宮恢複不佳,多量血性惡露持續2周以上,常提示胎盤附著處複原不良或胎盤胎膜殘留;惡露的性質、氣味、量及持續時間,與子宮複原情況及有無感染密切相關;惡露伴大量出血,子宮大而軟,一般為子宮複舊不良。

產後惡露不絕可能會導致產褥期嚴重感染或遺留慢性盆腔炎。預防疾病發生是最好的辦法,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積極治療妊娠期合並症和原發病,如妊高征、貧血、陰道炎等,避免胎膜早破、產程長或剖宮產,如發生給予抗菌素預防感染;分娩後仔細檢查胎盤、胎膜是否殘留,如殘留及時處理;哺乳有利於子宮收縮和惡露排出,應堅持。如遇到產後惡露持續不淨,或伴有臭味,量增多、色變深、淤塊、腹痛、發熱等,應引起注意,及時就診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