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孕期生活科學指導(9)(2 / 3)

特別參考媽媽應與胎兒一起做活動。

孕婦仰麵躺在床上,全身盡量放鬆,在腹部鬆弛的情況下來回撫摸胎兒,具體做法是用一個手指輕輕按一下再抬起。開始時,有的胎兒能立即做出反應,有的則要過一陣,甚至過幾天再做時才有反應。如果此時胎兒不高興,會用力掙脫或蹬腿反對,碰到這種情況,就應馬上停止。過幾天,胎兒對孕婦的手法習慣了,孕婦用手一按壓、撫摸,胎兒就會主動迎上去。懷孕6~7個月時,孕婦已能分辨出胎兒的頭和脊背,就可以輕輕推著胎兒在子宮中散步了,同時可配合輕鬆的樂曲。

自我監測胎動的自我監測孕婦從懷孕7個月就應該開始數胎動,數胎動是孕婦在家中自我監測宮內胎兒安危情況的最可行、最簡單易學的辦法。測胎動時,孕婦取側臥位或半坐位,兩手輕放在腹壁上。每日測3次,早、中、晚各1次,每次1小時。12小時內正常胎動數為30次左右。若下降至20次以下,或每小時少於3次,或比以前的胎動次數減少一半,或胎動頻繁,結合胎心有異常變化等情況,表示胎兒宮內有異常,胎兒可能有危險,應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胎位的自我檢查孕婦可在產前檢查時,通過醫生的指導,學會胎位的自我檢查,以便自己進行胎位的監測。胎頭呈球狀,較硬,是胎兒在宮內最容易被摸清楚的部分,胎位檢查主要是檢查胎頭的位置。由於胎兒在胎膜囊內是懸浮在羊水中的,並經常有胎動,所以胎位也經常發生變化。

正常胎位時,胎頭應在下腹部中央,即恥骨聯合的上方。如在上腹部摸到胎頭,則是臀位;如在側腹部摸到胎頭,則是橫位,這兩種胎位均不正常,可造成分娩困難,應請醫生檢查,並加以矯正。有時,醫生發現胎位不正,而做外倒轉術矯正有困難,孕婦則需做胸膝臥位,以使胎位自行矯正,胸膝臥位當然不很舒服,但為了矯正胎位,仍應堅持,連續做一周後去醫院複查。如果孕婦能夠每日自己檢查胎位,一旦發現胎位已矯正,還應請醫生進一步證實。

妊娠第8個月(29~32周)

寶寶的生長發育此時的胎兒體重為1.5~1.7千克,身長為40~44厘米,雙頂間徑7.5~8厘米。羊水量從此期起就不再迅速增加了,胎兒的位置比較固定,身體緊靠子宮,一直自由轉動的胎兒,此時位置也固定了。由於頭重,一般自然頭部向卞。

胎兒的活動更強,可以在母體外觸及。胎兒大腦皮層的功能繼續發育和活躍。味覺、嗅覺和視覺都已具備功能,聽覺功能日趨完善,對於外界聲音的反應靈敏,而媽媽的腹壁和子宮都很薄,胎兒能聽到媽媽的聲音,並在降生後很快可以辨認。肺、腎、胃等重要器官發育完成,但器官功能都還較差;骨骼已發育完全,但仍很柔軟。從外表看,胎脂繼續蓄積,皮膚皺紋仍多,皮下脂肪進一步增加,身體渾圓起來,活動有力,麵部猶如小老頭。這時的胎兒已有一定生活能力,如果早產,在良好的護理下可以存活。孕29~31周,胎兒可以聽到準媽媽和準爸爸的聲音,其味蕾開始發育。

媽媽的身體變化此時的子宮向前挺更加明顯,子宮底的高度已經上升到25~32厘米,位置上升到達臍水平與膈肌的中間。隨著子宮的增大,向上壓迫胃,孕婦此時會感到胸口脹滿,吃不下東西,出現厭食、燒心等不適;向下壓迫腸及膀胱,可出現尿頻、便秘等症狀;血管受到壓迫,會導致靜脈曲張、痔瘡、腰背酸痛等症狀的進一步加重。

到第8個月月末,宮底在臍和劍突之間。孕婦挺著大肚子,身體笨重,活動不便,甚至走路都困難,而此時孕婦還易患腎盂腎炎及妊高征等疾病。

孕婦肚子偶爾會一陣陣地發硬發緊,是假宮縮,宮縮時手摸腹部發硬,是這個階段的正常現象,但一旦發生不規則宮縮,應立即停下來休息,嚴重時要盡早去醫院診治。

到這一時期,孕婦麵部的妊娠斑、腹部妊娠線也越來越明顯,有的孕婦的耳朵、額頭、嘴周圍也會出現斑點。孕29周左右,血液會大量增加;孕30周時,子宮會明顯高於肚臍。

常見疾病的預防與應對妊娠期癲癇懷孕後發生的癲癇稱為妊娠期癲癇,其發生與懷孕後體內一係列內分泌改變有關。癲癇可分為原發性癲癇、繼發性癲癇及妊娠期癲癇。原發性癲癇多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有家族遺傳性;繼發性癲癇多繼發於腦炎,腦外傷後。妊娠後可使癲癇發作頻率增加,有資料顯示,原發性癲癇胎兒畸形率明顯增高,可能是癲癇疾病本身或是抗癲癇藥物所致。而妊娠期癲癇多不影響妊娠與分娩,分娩後可自然消失,再次妊娠時容易複發;但持續性癲癇發作可造成胎兒窘迫,亦可引起流產或早產。如癲癇症狀嚴重,繼續妊娠時對孕婦和胎兒影響都較大,宜終止妊娠;孕期用藥要選用副作用最小、最有效的抗癲癇藥物,孕早期首選苯巴比妥及撲癲酮,苯妥英鈉最好孕中期以後服用,孕期不宜服用有致畸作用的三甲雙酮及乙內酰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