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希有國陛下,八國共推的霸主仰康覲,並非希有國的開國君主。
史書寫著,開國君主是有著勇冠天下的美譽,在亂世中率領農民揭竿起義,從偏僻的蜀地打回中土,推翻前朝廢帝,差一步便能征服群雄,創造統一盛世的不世英雄,仰銘劭。
仰銘劭出師未捷身先死,生前的雄心壯誌,隨著身死埋入墓塚之中。
死時,他有一個兒子,就是希有國現任的大皇子,按理應該由大皇子克承大統,卻因為諸多將領不服,不願奉乳臭未幹的娃兒為主,公推仰銘劭為王。
開國至今不過二十餘年,史書輕薄易讀,身為公主本便應該了解希有國的曆史,我巨細靡遺地看完一遍。
仰康覲本來的意思是由自己擔任攝政王,等大皇子成年再讓他親政。
諸將強烈反對,甚至與大皇子的支持者幹戈相向。
當時其他七國虎視眈眈,希有國內亂,隻會讓他們趁虛而入,為了防止兵變,不讓仰銘劭的心血付諸流水。
身為仰銘劭胞弟的仰康覲,權衡利害得失,幾番掙紮後,最終顧全大局,勉為其難登上大位,平撫國內****。
兄死弟繼並不罕見,仰康覲以善謀著稱,過往希有國與其他七國交涉談判全由他包辦,他與各國重臣關係良好,比起一個野心勃勃,收盡民心的梟雄,他們更樂見繼任希有國的君主,是位長袖善舞,凡事多想多慮的聰明人。
唯獨尹梁國反對,仰銘劭活著時,尹梁國在希有國有一位皇後,一個太子,兩國是皮連著肉,生死與共的好哥們。
仰銘劭一死,繼位的人竟然不是有著一半尹梁國血統的大皇子,皇後變成擺飾,過去的付出全打了水漂,這叫尹梁國情何以堪。
尹梁國是希有國的糧倉,軍資的主要來源國,失去尹梁國的支持,希有國形同跛腳。
為了表明立場,尹梁國減少對希有國的輸糧,請求希有國償還過去的借款,瞬間令一個強國陷入焦頭爛額中。
雙方密集談判,找出一個折衷的方式。
尹梁國願意承認仰康覲為鵬帝,前提是他必須娶仰銘劭的妻子為皇後,收養大皇子為繼子。
委屈若能求全,護得希有國千千萬萬的子民安居樂業,仰康覲沒有不答應的道理。
後來便是我所知的現況,藉由再次聯姻,尹梁國依舊是希有國最親密的盟邦。
希有國的兩位皇子都擁有一半尹梁國的血統,隻是當年的太子成了大皇子,再與皇位無緣。
這段記載充滿了疑點,至少那位愛民如子,忍辱負重的仰康覲,和我認識的,貪婪、卑鄙、好色的鵬帝完全不同。
成王敗寇,史書總是無所不用其極地,用各種華麗濫情的文字,吹捧勝利者。
我相信長公主在野店碰上的老劉所說的,仰康覲是在哥哥背後捅刀子,霸嫂占子,拿了帝位還惺惺作態的偽君子。
希有國的皇位是仰康覲竊占,大皇子才是真正的主人。
我樂見它能完璧歸趙。
不單是因為大皇子與我交好,鵬帝奸惡狡詐,我從不認為,他會真心替領日國複國,不過想藉此操縱長公主。
等得知長公主跟了辛餘,依他睚眥必報的性格,長公主不會有好果子吃,而我定會成為他泄憤的目標。
大皇子重然諾、有抱負、在希有國名聲極好,太子又是個惡名在外的敗類。
得辛餘之助,他日登高一呼,萬民歸心,希有國統一中土指日可待,屆時由辛餘領軍,擊退洚族、赤凶,我和長公主便能回到領日國,結束寄人籬下的生活。
王犯將會告知大皇子,他的生父仰銘劭是鵬帝害死的,我的使命是說動大皇子,在他心裏埋一顆懷疑的種子即可,證據他會自己去找出來。
辛餘承諾過永不叛出希有國,得了槐山郡,卻遲遲不稱王,為的便是償還昔日仰銘劭收留提拔的恩德。
為大皇子報父仇,就是辛餘報恩的方式。
之後他會帶著長公主重建領日國,又是替人報父仇,依舊是報恩,卻是美人恩。
我期待看見兩個利害關係一致的父仇的同盟。
距離太子大婚之日僅剩兩天,準太子妃已在日落時進了國都,住進離皇宮不遠的尹梁國使臣府。
數百名的京官,最高一品,最低六品,由禮部領銜,依照儲君儀仗,候在官道上迎接,從王下至王上區,兩旁百姓夾道歡賀,鳴放鞭炮不絕於耳,萬人爭看準太子妃轎輦經過,隨後而到的嫁妝抬子,直到夜黑燈燃還沒走完,看得百姓羨慕不已。
出去湊熱鬧的宮女回來說得活靈活現,連準太子妃的長相都說得煞有其事,彷佛麵對麵看過。明明在大婚之前,準太子妃絕不會拋頭露臉。
「再美也美不過羿婧公主。」
那位家中是山戶,在羽和宮與我較為親近的小球兒,無條件站在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