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彭真在懷柔縣農村調查時曾說:“說話使群眾相信,說到哪,辦到哪。為什麼現在我們講話群眾有點不信,問題就在沒有很好調查研究,沒有摸底就下決心,有些問題不是群眾自願。”做任何決策之前,一定“要真正摸一摸群眾意見。群眾路線,群眾觀點,不摸透,決心不好下”。沒有經過調查形成的決策,就得不到理論依據和支持,就容易脫離群眾,影響群眾的積極性。但搞調查也不能隻根據自己已經形成的意圖展開,而是要深入係統地調查研究,要真正客觀地本質地調查,那樣形成的意見才客觀全麵、真實可靠,才會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進行調查研究,就要集思廣益,聽取各方麵,尤其是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他在一次民法座談會上提出,進行調查研究就要聽取幹部、專家、農民、工人、知識分子等各方麵的意見。要打破思想僵化,必須集思廣益,“要鼓勵大家講不同意見,敢於爭鳴,使我們製定的法律能夠避免或少出一些錯誤。”“任何工作都不能搞一言堂,立法尤其不能搞一言堂,不然的話,是要出亂子的。我國曆史上有一句話,叫作‘多謀善斷’。多謀,就是要發揚民主,把各種意見提出來。多謀是基礎,各種意見提出來了,經過比較,才談得上集思廣益,才有可能善斷。”
彭真要求各級幹部要以平等的身份和態度同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交朋友,因為隻有交成朋友,才能聽到他們的真實意見。他要求每個部門和每個負責幹部至少直接聯係一個工廠、農村或者學校等基層組織,經常聽一聽來自群眾的意見。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和許多工廠、農村的勞動模範,一些著名的科學家、作家、教授、醫生交了很多朋友。一直到1984年80多歲高齡的彭真還堅持到天津一線考察,在同基層、老工人、老戰友們聊天時說:“國家的委員長也好,黨的市委書記也好,都是一名共產黨員,千萬別忘了自己對黨應盡的義務。經常與最基層的工人黨員、農民黨員、知識分子黨員一起促膝談心,以普通黨員的身份,與他們一起討論黨的工作,虛心地聽聽他們的意見、批評和建議,這是事關黨的風氣的大問題,是對黨盡義務、負責任的表現,也是黨員領導幹部克服官僚主義、發展黨的群眾路線光榮傳統的大問題,這應當形成一種風氣!”
引導群眾前進是目的。彭真說:“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這個勤務員不隻是給群眾打水、打飯,更重要的是給他們做向導,引導他們前進。”具體來說,就是共產黨的幹部不僅要為群眾辦事,更重要的還是要到群眾中去,領導群眾向前進,是肩負著雙重任務的勤務員。
走群眾路線絕不是恩賜包辦,要讓群眾自己做主。1947年,彭真對冀東土改複查提出意見:針對幹部中存在嚴重的包辦代替、強迫命令等脫離群眾的作風,要不斷地教育他們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一切群眾鬥爭必須經過群眾的醞釀過程,這是使群眾從盲目到自覺,使運動從少數到多數的必經過程,也是把黨的主張變為群眾自己的主張和領導骨幹與群眾相結合的過程,不然就不能使群眾運動真正名副其實成為群眾自己的運動。1949年,彭真在郊區幹部擴大會議上動員開展土改工作時再次強調:“一定要讓群眾自己起來動手解決自己的問題。群眾自己調查,自己討論,自己分配土地,幹部不要包辦代替。”
我們要如何領導群眾向前進?彭真認為要領導人民群眾,除了向人民群眾學習,還要在工作中到群眾中去,多與群眾商量、溝通。“如果群眾對某個問題搞不通,你隻能跟他商量,擺事實,講道理,不能強迫命令。”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譚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