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永不止息,此為非斷。但此刻的流水又非之前、之後的流水,此為非常。了解這一原理,可幫助我們糾正斷、常二見。這是世人在認識中的兩大誤區,非此即彼。
1、心非永恒
持常見者,認為在物質領域有獨存不變的原子,在精神領域有永恒主宰的靈魂或神我。
佛法以緣起看世界,否定世間有獨存、不變之因,從而提出無常、無我的思想。我,為常(永恒)、一(獨存)、不變(堅固不壞)、主宰(具有絕對力量)之義。佛法認為,無論外在世界還是內在心靈,都沒有恒常不變的實體。
在我們心中,儲藏了無量生命經驗。意識的活動,正是以阿賴耶識的種種經驗為基礎,六塵境界為所緣,不斷分別,引發各種心理。在倫理上,與善心所相應,即成善心;與不善心所相應,即成不善心。在感受上,因所緣境界的順逆變化,而引發苦、樂、憂、喜之情。
正因為心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才有被改造的可能。否則,凡夫心就永遠無法斷除,更沒有成就聖賢品質的可能。
2、心非斷滅
持斷見者,則認為人死如燈滅,一切將隨死亡化為烏有,這是比常見危害更為嚴重的錯誤觀念。須知,心的活動雖緣生緣滅,念念無常,卻不會徹底斷滅。事實上,每個起心動念都將在內心留下痕跡。
佛教認為,生命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始無終。生,不是最初開始;死,更不是就此結束。今生,隻是漫漫生命旅程的一個片段。現有色身雖會消失,生命洪流仍將繼續。人生的一切努力,盡管終成泡影,但由此形成的業力及內心經驗,將成為未來生命延續的潛在力量,盡未來際地影響著我們。
這也是改善人生的意義所在。如果死亡會結束一切,將曾經的善惡行為劃上句號。那麼,止惡行善又有多少意義?正是這種錯誤觀念,導致了功利主義的盛行,為了眼前利益不擇手段,無視未來後果。而了解生命真相的人,絕不以明天的巨大不幸來換取一時之樂。因為善惡行為是功不唐捐的,多行不義,不僅要付出代價,更會成為未來生命的陰影。
3、生命起點
生命有兩大係統,一是受之於父母的色身係統,一是來自個體生命延續的心靈係統。生命因往昔積累,造就今生的不同起點,形成人間的種種差異。即使同胞骨肉,也存在智力、性情乃至相貌的差異。此外,更有種族、國家、宗教、經濟形成的諸多差異。有人生於王室豪門,有人生於乞丐之家;有人從小智力超群,有人生來弱智低能,可以說,世間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佛教認為眾生平等,為何世間存在這許多差別呢?
須知,這種差別正是來自平等。在因果法則麵前,眾生是平等無別的,行善必得樂果,作惡必得苦果。人生的一切差別,無不取決於曾經造作的善惡行為,自作自受,無人替代。
4、把握現在
每個人的生命素質皆由自身行為決定。所以,命運之舵就掌握在我們手中,決定於當下這一生,這一刻。因為過去已然過去,未來尚未到來。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也很難直接把握將來,真正能夠抓住的,唯有現在。人身難得而易失,這是今生最大的財富,也是六道重要的樞紐。
佛陀時常教導我們要活在當下,而不是沉弱於往昔回憶,那隻能浪費時間,卻於事無補;也不要幻想著以後如何,因為人命脆弱,世事無常,若不立即從現在做起,計劃往往還趕不上變化。
認識到當下這一念的重要,我們就應善加珍惜,有效利用。通過現在的努力,為未來奠定良好起點;通過心念的改善,為人生開辟美好前景。
心的兩個層麵
佛經還以大海及波浪為喻,從不同角度對心靈世界進行深入剖析。《楞伽經》曰:“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心靈世界有如大海,心理活動則如波浪。大海,因風暴而波濤洶湧;內心,則因境界刺激而現起種種心念。浪花時起時滅,海水卻相續不斷,心靈世界亦複如是。通常,人們都是活在意識構成的心念中,以為這就代表著自我的一切。事實上,那隻是海麵的浪花。波濤之下,才是海洋深沉、廣大的部分。
心靈世界中,最為活躍、突出的是意識。佛法認為,意識層麵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在認識能力上,前五識為現量(直覺),其所緣對象必須是現在而非過去、未來,必須是現前而非別處,同時,不帶名言、不能分辨是非差別。一旦和過去、未來的境界發生聯係,或對認識對象作出判斷、介入語言概念,便進入第六意識的作用範疇了。
意識的能量極大,人生一切行為皆由其成辦,這也是人所以為萬物之靈的關鍵。因為意識具有分別、推理、判斷的能力,可以使人通過理性思維來決定善、惡行為。同時,還能使人獲得有別於動物的精神生活,乃至成就智慧,證得真理。
在心理活動中,意識雖為主體,卻未必能保有權威作用。無始以來,我們為無明所惑,使貪嗔煩惱大行其道,占據心靈主導。在這種情況下,意識就像充當傀儡的君王,對煩惱唯命是從。於是乎,明知所做是錯事,仍控製不住去做,甚而再三犯錯。何其可憐,何其可悲。
惟一的出路,就是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樹立正見,奪回失去的主權,使心真正發揮正麵作用。如此,才能將人生導向光明。
與意識對應的是潛意識,其活動雖不為人所知,卻暗中左右著意識。在唯識典籍中,將之歸納為第七識和第八識。意識的生起,以第八阿賴耶識儲藏的種子為因,為根本依止。同時,第七末那識與生俱來的先天蒙昧(不共無明)和自私本能(俱生我執)也對意識活動有著重大影響。
第七識,梵語末那,漢譯為意。這裏的意,指意根而非意識。意,為思量義,《八識規矩頌》中,將其特征定義為“恒審思量我相隨”,即無休止地想著自我。這種俱生我執,正是人類自私本性的根源。而末那識的不共無明,又使有情始終處於蒙昧中,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知生命真相,世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