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百度正在研發的圖像搜索技術:一位姑娘在大街上對擦身而過的另外一位姑娘的裙子很感興趣,可用手機拍下,百度會匹配出“最近似”的商品品牌及店鋪;
比如百度在開發基礎於內容流的購物模式:你在百度上搜到一篇麗江旅遊攻略,讀到一個有趣的客棧,在旁邊會出現一個“購物車”,點擊進入,即可以閱讀更詳細的資訊並完成預訂;
日後還可能出現這樣的消費場景:一個人站在外灘對著手機說,“我要在一個小時內買一捧200元的玫瑰花”,百度會推送願意提供這項服務的若幹個商家供你選擇。
據李彥宏說,百度內部有個“百度大腦”的項目,用技術模擬人腦思維,現在大約已經相當於2到3歲孩子的智力水平。通過深度學習技術的“百度大腦”,在語音技術方麵,漢語識別相對錯誤率降低了25%以上,移動搜索中文語音識別率突破90%,在圖像技術方麵,試驗完成了全網人臉搜索引擎。
這些是李彥宏 “袖子”裏藏著的東西:基礎於搜索的語音和圖像識別技術,有可能成為百度在未來的移動互聯網及電子商務大戰中出奇製勝的武器。
未來的電子商務將呈現為哪些交易模式,這是一個爭議不已的命題。在我看來,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曰平台模式,二曰流模式。
平台模式即當前最流行的淘寶-天貓和京東,這種呈現方式就本質而言,是傳統店鋪的互聯網化,其最終的結果是,“誰控製了十字路口誰就控製了市場”。於是所有的競爭都發生在“平台打造”和“流量變現”上。在手機端,用戶的選擇能力比PC端要小很多,與此同時,大公司的控製力則將進一步加大。這也是為什麼過去的一年多裏,發生了那麼多並購的真正原因。這一模式最令人擔憂的隱患是,大公司通過對平台、支付和物流配送的控製,形成新的、物理意義上的流量霸權,最終,流通商對製造商的壓迫會越來越重,這一可怕的景象正在發生。
流模式,即基礎於社交和搜索的電子商務模式。在我看來,這似乎更符合互聯網的“失控”精神,並真正把體驗和購物主權還給了消費者,在這一過程中,製造商向流通商支付的是“所得稅”,而非“流轉稅”,因而也比較公平。在這方麵,騰訊因握有殺手級的微信而稍稍領先——在廣告領域,其廣點通產品已經體現出了對傳統廣告投放模式的改造,在購物體驗上,騰訊還在探路階段,“微信小店”可以被視為基礎於社交的去平台化探索。而百度,則因搜索技術上的創新,有可能會實現彎道超越。不過,無論騰訊還是百度,其實對流模式的未來都沒有把握,所以,前者投了京東,而後者迄今不知所雲。然而,在我看來,流模式的成熟已是一個可以瞭望得到的未來,目前所缺者,乃是捅破天的那根針。
電子商務對中國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決定性顛覆才剛剛開始,我們最不情願看到的是,在新世界的麵紗掀起的時候,出現的是幾張“老大哥”的麵孔。世界應該重新失控,在失控中變得更加的多元和公平。在這個意義上,被視為落伍分子的李彥宏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