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獨生子女的家教藝術(3 / 3)

科學研究也表明,人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順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科學的教育,其效果要比強製灌輸強很多倍。

(九)注重素質培育

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提出素質培育,經過10多年理論與實踐探索,目前已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廣泛的重視。素質教育中的素質可以理解為人在後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包括人的思想、知識、身體、心理品質等等。它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全麵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

與應試教育那種簡單機械、死記硬背、滿堂灌、題海戰術、加班加點的教育方式相比,素質教育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教育目標。在操作性方麵,素質教育圍繞素質所包含的6個意義展開: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就我國當前的素質培育來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內容:

(1)民族素質培育。基本內容包括民族個人智慧潛能的開發教育,民族心理和情感教育,民族科學文化藝術教育。

(2)思想品德素質培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其中以政治教育為方向,思想教育為基本內容,道德、品格為基礎。

(3)文化科學素質培育。包括基礎知識教育,基本技能教育,智力、能力教育,審美教育。

(4)勞動素質培育。包括勞動情感、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教育。

(5)身體素質培育。包括促進身體生長發育,增強體能,提高大腦和神經係統功能,養成良好的健身、衛生和用腦習慣。

隻有當父母認識到何為素質培育時,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全麵發展。在對孩子進行素質培育時,除上述內容外,還包括人的生存能力、獨立性、與人協調等多方麵的能力訓練,這些都應該從小抓起。

(十)做快樂家長

先給大家介紹一則真實的故事。《中國少年報》“知心姐姐”版主持人盧勤在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與學生的一段對話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當她問在場的數百名小聽眾是否快樂,一半以上的孩子舉手表示“不快樂!”當她問在場聽演講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們快樂嗎?”大家同聲回答說:“不快樂!”。

按常理,現在的孩子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生活、學習條件都比較好,他們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但他們為什麼會不快樂呢?經調查研究總結,他們的這種不快樂,是因為學生的分數已經成為“家庭的主旋律”,於是,孩子的成長缺少了寬鬆和諧的空間,做自己快樂的事成了他們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家長對孩子的未來更是高期望設計,從而使孩子產生超常心、虛榮心、懼怕心,代替了正常心、責任心、保護心,由此,家長和孩子心靈平添了阻隔,使家長和孩子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武漢有一項調查,在傳媒影響日益膨脹,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的今天,對孩子的成長過程影響最大的是什麼因素?是家庭、學校、社區還是大眾傳媒?調查結果表明,家庭教育環境依然是影響孩子成長的主導因素,而這一點恰恰為時下的許多父母所忽視。

與這份調查報告的結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在有為數眾多的父母並不知道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其中的相當一部分還屬於家庭教育中的“弱”勢群體。這些家長要麼整天忙於生計,要麼不注意維護家長的職責,對孩子過問甚少或不知道如何正確教育子女,而一旦出了問題就全部推給學校。他們不知道,對孩子成長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如果父母不重視這一點,孩子可能連好多基本的生活能力都學不會。

這份報告同時也從側麵反映出許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誤區。在調查所顯示的數據中,傳媒、同齡交際群體和學校對孩子的影響度出人意料地都不大,主要原因居然是來自家庭的限製。幾乎一半以上的家長不讓孩子看電視,不讓孩子交朋友,成天就是逼著孩子讀書寫作業,孩子連對付應試教育都忙不過來,當然沒有時間接觸外界的信息。

為什麼電子遊戲室會吸引那麼多的孩子,讓孩子著迷甚至迷途難返?長期以來,從學校到家庭過分重視孩子的文化教育,卻忽視了如何使孩子身心健康,淡漠了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求。孩子在課外作業的壓力下,沒有快樂感,缺少良好的心態,轉向電子遊戲的虛幻世界尋找成就感。因此,作為家長,如果能為孩子提供健康的文化娛樂環境,孩子也就不會再往電子遊戲室跑了。這就要求家長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要視孩子為朋友,充分尊重孩子,共同營造民主、和諧、向上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為有知識、有理想、有追求、善良正直、行為規範的好孩子。家長和孩子就都會快樂。

(十一)克服家庭溺愛

人們常說現在的獨生子女是小皇帝”。有的酒店居然還真的設置了“小皇帝寶座”以此招徠孩子們光顧。在用餐時,孩子高高在上,父母坐於下首伺候,這種做法與中國傳統道德不符;這種“小皇帝”的稱呼,也將給孩子幼小的心靈打上封建意識的烙印。

(1)克服代際“倒掛”。

①家庭權力倒掛。現代家庭中,“小皇群、“小公主”成了家庭中權力的主宰者,他們左右著父母、爺爺奶奶的意誌。大部分家庭中孩子對長輩都是呼來喚去,支使父母、爺爺奶奶幹這幹那。家庭權力倒掛是當前家庭普遍存在的現象,帶來的不良後果不言而喻。不僅會造成孩子滋生出“隻知人為我,不知我為人”的自我中心思想,而且易形成勤勞節儉差的人格缺陷,導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②消費水平的倒掛。獨生子女在零食、文化用品、服裝、保健品及電器方麵的消費占到了家庭消費的62.8%,大人們則省吃儉用。據調查統計的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兒童月支出為672元,呈上升趨勢。兒童消費已經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生活中消費的重點。《今晚報》報道,北京12歲以下的孩子,一個月就要花掉14億元。這些孩子大多穿名牌、吃名牌、玩名牌。工薪階層的家庭中,每月除去必要的積蓄外,一個孩子的月平均消費超過一個大人。

(2)克服“闊少”問題。

現在條件好了,家長都不必讓孩子吃自己過去吃過的苦。因此,家長對孩子溺愛和孩子之間相互攀比是他們擁有較多零用錢的重要原因。“闊少”雖然是極少的一部分,但對周圍同學的影響卻不可忽視。一些經濟條件不寬裕的學生,因受其影響,不顧本身條件,盲目模仿、攀比,有的因此拋棄學業,尋找賺錢途徑,有的甚至誤入歧途。

(十二)正確教育單親家庭子女

假如一個孩子原先是生活在幸福的雙親家庭中,他的童年一般是快樂的,而單親家庭的孩子就不一樣了。

單親子女除具備一般孩子在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外,往往存在自卑、任性和孤僻等心理負擔。父母離婚或喪父喪母的孩子,在心靈上本已受到巨大的創傷,他們中多數人不願別人知道自己家中的缺憾,特別是父母離異,更不願讓別人知曉。單親家長在教育子女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不要過度保護。三人世界變成兩人世界,家長更容易對孩子嬌慣溺愛,總覺得對不起孩子,用更多的愛來滿足孩子,作為補償,對孩子關懷備至,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賴性強,缺乏主見,獨立生活能力差。

第二,不要期望值過高,不要施加壓力逼他忠於自己。有的人離婚後,把孩子作為自己惟一的精神寄托,望子成龍心更切,在各方麵要求過高,達不到要求就急躁,就簡單粗暴、施加壓力,甚至不許孩子接觸對方,說對方壞話,以便孩子忠於自己、孝敬自己。這樣易造成孩子反感、說謊、孤僻。

第三,不要把孩子視為包袱,不要不承擔教育的責任。有的人認為孩子是自己重新組織幸福家庭的障礙而想推脫,有的甩給爺爺奶奶,這樣使孩子產生了被遺棄的心理,認為自己是多餘的,如再受到社會的冷落與歧視,極易形成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的心態。

第四,要理智地愛。對於離婚的父母來說,該不該告訴孩子?怎樣告訴孩子?往往這些父母感到十分困惑和棘手,因為它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情感、對孩子傷害的程度以及今後與父母的關係等等。其實,孩子是無辜的,離婚父母應該能冷靜理智地撂下個人恩怨,雙方一致地善待孩子,以博大的胸懷和寬容開朗的心態去麵對孩子,共同合作,幫助孩子度過眼前的心理危機和暫時的困境。這需要雙方協調一致,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把離婚的決定告訴他,讓孩子在離婚這件事上理解父母,理解這是父母雙方的情感選擇。至於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告訴孩子,還要根據孩子年齡大小、個性特征、情感成熟程度的差異而有所不同。隻有孩子理解了家長,才能麵對現實,承擔責任,與家長共同克服困難。如重新組織家庭,要征得孩子的理解與認同,要允許孩子定期與對方見麵,接受雙方種種的撫愛方式,使孩子得到完整的愛。

最後,要與學校老師密切配合。把家庭實際情況告訴老師,得到老師的理解,爭取老師對孩子更多的關心,也便於及時了解孩子在校情況,以配合老師進行教育。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脫離實際的過高期望,往往會導致孩子失去對學習和求知的興趣與信心。孩子身體不好,是一件廢品;孩子學習不好,是一件殘品;孩子品德不好,是一件危險品。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我們僅僅為家長提供一些思路,願每一位家長都能創造一套適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藝術,使之在天真活潑而又可愛的孩子身上進一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