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觸覺功能的訓練
初到人間的新生兒其觸覺比較靈敏,尤其是嘴唇、手掌、腳掌、眼瞼等敏感部位,你輕輕地碰一碰,他就會立即做出反應。在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地給孩子提供各種不同性質的玩具,比如,黏手的橡皮泥、毛茸茸的玩具狗、光滑的金屬汽車等,供小孩子觸摸擺弄,讓孩子接觸冷暖、輕重、軟硬等性質不同的物體,增加孩子對各種物體的感覺,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孩子的觸覺功能。
(四)發展嗅覺和味覺功能
新生兒期,小兒能對各種氣味做出不同的反應。例如,讓孩子嗅刺激難聞的氣味,他會做打噴嚏、皺眉、擺頭等動作。孩子吮吸到甜味時,會做出舔嘴的動作,臉上呈現出愉快的表情。若聞到鹹味、酸味,他會表現出皺眉、閉眼、不安的神情,甚至出現惡心或嘔吐的反應。所以,發展孩子的嗅覺和味覺應該從小開始。
孩子小的時候,可讓他被動地嗅各種不同的氣味,吃不同味道的食物,刺激小兒的嗅覺和味覺器官。嬰兒長大之後,家長可有目的地鼓勵孩子去嗅不同的氣味,品嚐不同的味道,並在訓練的過程中用一定的語言進行強化,比如問孩子“酸不酸”等,讓孩子通過自身體驗來發展嗅覺和味覺功能。
九、如何培養嬰幼兒的相像力?
想像力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並在頭腦中創造新事物形象的能力。它可以分為無意想像和有意想像兩種。比如,看到空中各種形狀的雲朵,便自然想像它像某種動物或其他物品。像這種沒有預定目的、而不自覺產生的想像就是無意想像。有意想像是有一定目的、自覺產生的想像。如為畫一幅畫而在頭腦中構思的作品的形象。
人的想像,根據其內容的新穎程度、創造程度和獨立程度的不同,還可以分為再創造和再想像。根據別人對自己未曾直接感知的某一事物的描述,在頭腦中想像構造這一事物具體形象的過程屬於再造想像。例如,一個從未見過沙漠的人,通過書中的描述而想像出大沙漠的形象。創造想像是主體根據某一目的和需要,獨立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想像力是智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兒童掌握和運用知識,創造新事物不可缺少的條件。接下來,我們將為大家介紹有關培養幼兒想像力方麵的知識。
孩子的想像發生在一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想像日趨活躍。孩子進入幼兒期,隨著活動領域的擴大,想像的內容會越來越豐富,想像力也會越來越強。見到一個圓圈圖形,小孩子就會想像出紐扣、盤子、硬幣、衣服上的小洞等具體事物來。盡管孩子的想像很活躍,但3歲前孩子的想像是無預定目的的,他們隻能在具體行動中展開簡單的想像,其內容也隻是實際生活的簡單再現,基本上還未跳出無意想像的圈子。
(一)幼兒想像力的特點
1.無意想像占主導地位
幼兒時期,孩子的無意想像占主要地位,有意想像還處於逐漸發展的過程中。幼兒的想像沒有預定的目的,是在某種刺激的影響下,不自覺地想像出某種事物形象。想像的主題會隨刺激物的改變而變化。一個3~4歲的小孩拿著筆在紙上隨意塗抹,當他偶然畫出一條橢圓曲線時,他會歡跳叫起來:“雞蛋,我畫了一隻雞蛋。”過了一會兒,他畫成了其他的線條,他又會想像出別的事物。
2.幼兒的想像主要是再造想像
小孩子見過醫生給病人打針,當他回家見到布娃娃時,他會產生當醫生的願望,拿起冰棒棍給布娃娃“打針”,還想像性地做出一些動作哄“娃娃”,叫他別哭泣等等。孩子的想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複製性和模仿性。想像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生活中一些活動和經驗的重現。但隨著孩子經驗的豐富、知識的增長、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孩子的想像會逐漸帶有創造性色彩。在成人的啟發下,5~6歲的孩子能進行創造想像。他們能在複述故事時虛構一些簡單的、故事原本所沒有的情節;在遊戲中還會拿著玩具電話煞有介事地同媽媽說話。
由於幼兒對空間距離的估量水平較低,經驗不足,孩子的想像往往有很大的誇張性。比如孩子知道大白兔有兩隻長耳朵,在畫畫時,他往往會把大白兔的耳朵畫得比身子還大。
3.常將想像當成事實
幼兒的情緒會影響他的想像,常常使得他們把想像當成事實。比如,媽媽答應在下月領工資後給孩子買一隻他渴望已久的玩具手槍,他聽了之後特別高興,就跟別的小朋友說:“我媽媽給我買了好大好大一隻衝鋒槍,還有小子彈呢。”出現這樣的情況是由於孩子受情緒影響,或是欲望太強烈而混淆真假,把希望發生的事情想像成已經發生的事情了。這時,父母不應責備孩子撒謊,而要盡快滿足孩子的願望或及時轉移他對這一事物的興趣。
總之,在幼兒時期,孩子的想像創造成分少,而記憶的成分較多,想像缺乏有意性。但是,孩子身上有較大的想像潛力,如果采取科學的方法進行培養和訓練,其想像力是能得到充分發展的。
(二)培養嬰幼兒想像力的方法
1.觀察中引導孩子想像
自然界中,滿天飄舞的雪花,紛紛灑落的雨水,大風吹散的花瓣等等,一切的一切都能引起孩子無窮的遐想和觀察興趣。因此,家長要讓孩子多接觸自然界,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和事物,在觀察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去想像,發掘孩子的想像潛力。家長可拿孩子熟悉的各種事物作比喻,讓孩子在腦中對這些事物產生各種想像,並進一步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想像用語言表達出來,或用圖畫描繪出來。例如,帶孩子賞月,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月亮裏有美麗的嫦娥姑娘,潔白可愛的小兔,並叫孩子去想像嫦娥長的是什麼模樣。可試探性地問小孩子:“月亮圓圓的像不像盤子?”“彎彎的月亮像不像鐮刀啊?”等等,引發、指導孩子想像。
2.開展美術活動激發孩子想像力
開展美術活動是發展孩子想像力的有效途徑。家長應該為孩子準備一些畫筆、彩色橡皮泥、小積木、紙等,讓孩子去畫、去塗抹、去捏造、去拚搭、去折疊,憑想像去創造不同形象的物品。家長在活動的過程中,要適時地給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提供一些思路和技能指導,幫助孩子充分表現自己的想像。
美術活動形式多樣,家長不要讓孩子拘泥於模仿繪畫或拚插圖形等單一的活動,限製孩子的手腳,應該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自己的想像去開展活動。下麵介紹幾種美術活動方法供家長們參考。
(1)作意願畫。
即讓孩子隨意塗畫,想什麼,畫什麼。家長應該注意,孩子隨想隨畫自己的繪畫內容,千萬不要讓孩子按成人或家人代擬的主題和內容去進行,而應該對孩子啟發、誘導,讓孩子在活動中充分發揮想像力。
(2)添畫法。
家長可以畫一些直線、曲線或圖案的雛形,叫孩子有目的在圖形上添加一些筆畫,看看都能畫出些什麼東西來,並在畫的過程中鼓勵孩子展開豐富的想像,引導孩子進行別出心裁的構思。除此之外,還可以給出一些未完成的作品,讓孩子通過想像來添補其餘的部分。如:畫一幅一個人穿著雨鞋,打著雨傘的畫,讓孩子想像並畫出所缺的內容。
(3)給條件的作畫和建造。
這是一種培養孩子有意想像的方法。其具體做法是:給孩子提出一定的想像主題和條件,讓孩子圍繞主題,按照要求進行有意想像。並把自己的想像通過繪畫、建造或拚搭等相應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
①拚貼圖形。給孩子提供一些紙片、布頭、毛線、樹葉、塑料片等零碎的小東西及供剪貼用的小剪刀,透明膠帶、膠水等,讓孩子憑自己的想像構思設計、粘貼成一些圖畫和模型。
②雪塑和泥塑活動。這是一種發展孩子創造想像的方法。家長給孩子一些橡皮泥或用水土合成的黃泥,教孩子學會搓、揉、捏、卷等動作,並在此基礎上教孩子塑各種模型和物體。雪塑和泥塑的過程是孩子進行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的過程,家長、成人要注意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幫助和技術指導。
3.在音樂活動中激發孩子開展豐富的想像
將容易用動作表現出來的音樂,有意識地放給孩子聽,幫助孩子根據曲意展開想像,並要求孩子根據樂曲通過想像設計出各種相應的動作。在孩子有一定樂感和欣賞能力的基礎上,訓練孩子聽音樂做動作。
另外,可選一些孩子會唱的歌曲,教孩子理解歌詞的意思,並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理解,通過想像自編相應的動作。
4.在遊戲活動中發掘孩子想像力
孩子的整個遊戲王國是靠想像支撐的。在遊戲時,孩子在頭腦中不斷地進行著有關方麵的想像活動,其想像異常活躍。
有關專家研究認為,玩具和遊戲材料是引起孩子想像的物質基礎。因此,我們建議家長為孩子提供各種不同的、豐富的遊戲材料和玩具,讓孩子通過想像去開展相應的遊戲。當然,也並不一定要給孩子買貴重、高檔的玩具,隻要滿足孩子自由發揮想像力的需要就可以了。比如,一套自製的幾何圖形結構的玩具,就可讓孩子自由想像,拚湊成自己喜愛的各種玩具。家長還可讓孩子通過想像,利用家中的廢棄物自做玩具,讓孩子在製作過程中充分發揮其想像力。
大凡孩子都喜歡遊戲,家長應該啟發孩子在遊戲中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去想像,當好遊戲導演,更有效地通過遊戲活動去培養和發展孩子的想像力。
5.指導孩子進行“情景描述”
家長可經常向孩子提一些需要經過想像才能回答的問題,例如:“今天這麼大的雨,爸爸沒帶雨傘,你想想看爸爸會怎麼回來?”“明天是國慶節,你想想看街上會是什麼樣子?”也可給孩子提供基本思路,啟發、誘導孩子,讓孩子的想像更豐富些,如“昨晚刮了一場大風,想想看公園的花會怎樣?樹會怎樣?地麵上會是什麼樣的情景?”等等,並且要求孩子通過想像來進行情景描述,回答有關問題。
6.通過講故事激發孩子想像
孩子都喜歡聽故事,特別是精彩、有趣的神話和童話故事。因此,家長可在孩子聽故事的時候,不時地提醒和引導孩子展開再造想像,並選擇合適的時機停下來,讓孩子展開創造想像去設計後麵的情節,然後讓他用語言進行表述。
另外,也可給孩子一些材料,如人物、故事背景、地點等,讓孩子利用這些材料,通過想像自編故事,或者給孩子一個主題讓孩子根據這一主題想像,編出故事。
7.通過生活事件培養想像力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體驗的增多,生活經驗會日趨豐富。家長可以假定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讓孩子想像解決問題的辦法。如“小皮球滾到沙發底下去了怎麼辦?”孩子可能會說:“蹲下去撿。”家長可進一步問:“撿不到怎麼辦呢?”像這樣的一步步引導孩子去展開豐富的想像。
8.看圖講故事
找一些生動、形象、適合孩子的、能啟發孩子展開想像的圖書或連環畫讓孩子看。指導、鼓勵孩子在看過之後,通過想像,構造、講述一個故事。
十、怎樣培養嬰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一)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超群是智力超常的表現,但思維能力並不是天生的,隻可以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和訓練進行。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
思維活動常常是在理解基礎上進行的,但由於幼兒的大腦發育尚處初級階段,理解認識事物往往需要以語言和動作為媒介來進行。因此,我們要注意用語言和動作相結合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進而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可以用緩慢而清晰的語言教小孩講接觸過的人和事物的名稱。如:告訴小孩子“這是燈”,“這是小貓”,並找人或物讓孩子複習、鞏固。若再次問小孩子“燈在哪裏”,小孩子不懂時,成人可用手指給他看,幫助他理解回答。孩子長大一些後,可以叫他“做動作”,讓他理解一些動詞的含義。如,在講解“走”、“跳”、“躺下”等動詞時,可做相應的動作幫助孩子理解,也可訓練孩子借助於動作來表示對別人說話的理解,如點頭表示“同意”,擺頭表示“不要”,招手表示“再見”等。
另外,還可以訓練幼兒理解事物的特點,通過成人的語言、聲調、表情和手勢,讓孩子理解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可行的要加以鼓勵,不可行的要用嚴肅的表情進行禁止,將他的手拉開或將小孩帶走,使他們懂得是非和行為的限製。家長還要注意觀察、學習理解孩子自創的語言。
2.培養比較認識事物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比較大小、粗細、長短、高低、深淺、多少、冷熱等能力,讓孩子通過比較事物的異同,發展孩子的認識能力。
(1)比較大小。
找一些可比較大小的實物,如玩具、建築物、生活用品等,引導孩子進行比較。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指出哪個最大、哪個最小、哪個比較大。
(2)比較粗細。
給孩子提供一些可比較粗細的實物或在紙片上畫出粗細不同的物品,讓孩子從中比較、辨別粗細。
此外,家長還可采用類似的方法給孩子提供一些長短不一、高低不等、深淺不均、多少不同、冷熱有別的實物材料讓孩子去比較,在比較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
3.培養孩子的歸納、概括能力
給孩子提供大量的實物或圖片,訓練孩子按照事物的性質、特征、用途等角度進行分類、歸類。
(1)實物訓練法。
可以將玩具、食品和生活用品混合在一起,讓孩子把玩的、吃的、用的東西分開,並找出一些具有相同之處的物品,如顏色相同的物品、形狀相似的物品、用途相同的物品,讓孩子觀察、思考,概括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可以叫孩子按某一標準,把各種不同的、符合某一要求的事物歸類,比如讓孩子把家中綠色的物體指出來等等。還可以教孩子根據需要整理自己的玩具、衣物等用品。
(2)圖片訓練法。
給孩子買一些彩色圖畫的卡片,或從廢舊雜誌、畫刊上剪下一些食品、動物、生活用品的圖案,將它們貼在硬紙上製成卡片,引導孩子做些遊戲。例如,家長找出幾張卡片,將它們放在一起,使其中的一張與其他幾張呈兩種不同的類別,讓孩子把這張卡片挑出來。或是向孩子出示一張卡片,讓孩子在若幹張卡片中挑出來。或是向孩子出示一張卡片,讓孩子在若幹張卡片中找出與它同類的來。也可以先告訴孩子某一類事物的概念,然後讓孩子把屬於這一概念的事物歸類。另外,還可給孩子若幹卡片,要求孩子根據事物的某一特點,把幾種不同的事物歸成一類,並讓孩子說出這樣做的理由等等。
4.培養孩子的分析判斷能力及推理能力
家長說出某些事物或人物的基本特征,讓孩子說出它們的名稱,或者說出一些謎麵幫助孩子分析,猜出謎底。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讓孩子觀察相反的事物。如讓孩子觀察兩個人,一個講禮貌,一個不講禮貌,讓孩子判斷誰是誰非。或者是家長自行構思設計後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思考判斷。
家長還可在生活中有意造成一些明顯的錯誤,如把紐扣扣錯,筷子倒拿,衣服穿反等等,讓孩子仔細觀察去發現問題,並鼓勵孩子用完整的話說出錯誤之所在,讓孩子學會糾正錯誤,啟發性地教孩子分析產生這些錯誤的原因。或者是故意說錯一句話,如“小狗飛起來真好看。”“這是我明天買回來的布娃娃。”或者故意畫一幅有錯誤的畫,如老山羊和大灰狼在一個籠子裏關著,烈日下的小姑娘穿著雨衣雨鞋等,讓孩子判斷是否錯,並叫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
5.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家長可以給孩子兩個不相關的事物,讓孩子說出一句話,或者編出一個小故事,把二者聯係起來,比如讓孩子用一句話把水和火聯係起來。也可給出一個事物,讓孩子說出與它有聯係的事物,如讓孩子說出與飛有關的動物名稱。或者給孩子提供兩組相互關聯的事物,讓孩子畫線把它們連在一起。
家長還可給孩子講故事,但不說出最後結局,讓孩子在理解故事主題的基礎上,推斷、預言故事的結果。
6.訓練孩子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經常向孩子提出一些與其生活、學習、娛樂有關的問題,讓孩子通過獨立思考後做出回答,並鼓勵孩子大膽創新,放開思路去想。例如,孩子的小皮球滾進地洞裏去了,你要鼓勵孩子自己動腦筋想辦法把球取出來。若孩子想出一種辦法,你可鼓勵或提示想想看還有沒有別的辦法。
(二)創造性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一個人在不能直接解決問題時,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經過獨立的分析綜合,在大腦中形成的新的聯係和認識以及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思維過程。這是智力發展的高級形態,應該從小進行培養。下麵介紹一些有效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方法。
1.開展遊戲活動發展創造性思維
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條件,讓孩子參加角色遊戲、表演遊戲等活動,促進孩子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
家長還可以讓孩子看圖編故事或續編故事,讓孩子從事繪畫、捏塑、折紙等手工活動,讓孩子在活動過程中自己思考設計,發展創造思維能力。也可通過讓孩子猜謎語來培養幼兒的發展思維與收斂思維能力、反向思維與側向思維能力及思維活動的靈活性和廣闊性等。
2.鼓勵孩子積極思考提問
家長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娛樂玩耍和學習時,利用一切機會和條件來啟發、誘導孩子思考問題,培養孩子積極思考的習慣,教育引導孩子學習從不同的角度由淺入深地思考問題。孩子在玩球時,將球滾到沙發底下,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動腦想辦法把球取出來,鼓勵引導孩子想出多種方法,並讓孩子思考要是小球滾進小地洞裏去了又該怎樣把它取出來,等等。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提大量的、答案不確定的問題讓孩子回答,引導孩子思考。可用啟發提問的方式詢問孩子某些物品的作用,解決某一問題可采用的方法等。如問孩子“如果地球上沒有水怎麼辦呢?”“電有什麼作用啊?”“如果你想玩掛在牆上的玩具槍而又夠不著時怎麼辦?”等等。孩子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往往會想得很多,很離奇,家長切切注意不要用成人的想法去限製孩子的思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創造想像也是一種異想天開,並非都合乎邏輯。
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凡事問個“為什麼”的好習慣,鼓勵、引導孩子探索質疑。
3.幫助孩子克服單向思維
幼兒的思維是一種低能的單向思維形式。孩子常常隻從自己的角度去認識事物。如當他不願意被人發現時,他會用小手捂住自己的眼睛,以為別人也看不見他了。媽媽把同等數量的水分裝在形狀不同的容器中,幼兒會以為它們不是一樣的。這種低級的單向思維形式會妨礙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可以通過讓孩子掌握可逆與守恒概念來訓練孩子克服單向思維。
家長可讓孩子在比較大小、多少、長短等活動中掌握概念的可逆性。如給孩子兩個大小不同的物體讓孩子比較“誰比誰大”,在孩子做出正確判斷之後,反過來問孩子“誰比誰小”等。
守恒是指對事物的認識不受其存在形式變化的影響,這對幼兒來說是相當困難的。一般要到6~7歲時才能掌握。家長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年齡較大的幼兒在遊戲活動中逐步掌握數量守恒、長度守恒、麵積守恒、容量守恒等基本的守恒概念,使他逐漸擺脫因事物存在形式變化所帶來的幹擾,養成孩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分析問題的習慣,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家長可把同等數量的、同樣形式的糖果堆成兩種不同的形狀,讓孩子辨認其數量的多少,訓練、幫助孩子掌握數量守恒的概念。教孩子掌握麵積守恒,可把兩塊麵積相等的硬紙片分別剪成大小不一的幾何圖形,然後分別把這些小塊的紙片拚連起來,形成與原先麵積相等而形狀不同的兩個圖形,讓孩子辨認其大小。若孩子認為它們不等,可將它們重新還原成為當初的形狀,多次重複,讓孩子掌握麵積守恒的概念。
此外,讓孩子學習分類和歸類,特別是學習掌握按不同的標準來分類和歸類,有效地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家長可教孩子將其日用生活品按用途歸類,也可列舉出一組事物讓孩子從顏色、形狀等角度將它們分類或是給孩子幾種事物,讓孩子列舉和它們屬於同類的事物的名稱。讓孩子根據家長的口令,做出與之相反的動作,如家長喊“向前走”的口令,要求孩子做出“向後退”的動作,訓練孩子的反應能力,這樣也能有效訓練孩子思維的靈活性,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
十一、怎樣培養嬰幼兒的動手能力
美國一位醫學博士指出:如果想培養視野開闊、頭腦聰明的孩子,那麼必須使他鍛煉手指的活動能力。由於手指的活動而刺激腦髓中的手指活動中樞,就能促使全部智力的提高。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極力主張要解放兒童的手。他說:“不許孩子動手,等於扼殺孩子們的創造才智”。
我們俗話說的“心靈手巧”,這裏的“心”自然是指人腦,可見,手的靈巧程度影響智力的發展。一個人如果從小缺乏鍛煉,動手能力差,工作效率低,其思維決策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在個人生活方麵也會做事笨手笨腳、怕苦怕累,遇到困難就會無所適從。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的動手能力是在後天環境的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因此,家長要充分認識孩子動手能力的重要性,並注意盡早進行培養和訓練。
(一)培養嬰幼兒動手能力的作用
1.手的活動能促進大腦的發育
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創造能力的強弱都取決於其大腦機能的成熟與發達程度。腦科學的研究證明:大腦控製著整個人體軀幹,人體各部分的活動促進大腦機能的成熟與發展。大腦有無數個神經細胞控製著人體軀幹,其中,控製手的占很大一部分。當孩子雙手活動時,此時手不僅是勞動器官,而且具有認知功能。指頭上的神經細胞能隨時將信息傳到大腦,大腦將結合著來自視覺、聽覺等方麵的信息進行綜合、加工、處理,並不斷發出指令調整手的動作。在此過程中,手和大腦都得到了鍛煉和發展。手準確靈活的動作能使大腦廣大的區域得到刺激、鍛煉和發展,因此,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能開發孩子大腦的潛在機能,促進大腦的發育。
2.動手能力的培養能促進創造能力的發展
常說的“心靈手自巧”是有道理的,事實證明,手巧的確促心靈。因為動手多,思維操作也就頻繁,從而有利於促進智力的發展。
孩子在動手活動中,其想像力、發散思維、收斂思維及創造能力都能得到鍛煉和發展。比如:孩子在作畫的時候,他要先在頭腦中構思畫麵的內容,設計出畫的雛形,然後才動手繪製。他要運用他所掌握的技巧及其所學的繪畫知識才能讓他的構思躍然紙上。
對於一個思維能力強、想像力豐富而不善言辭的孩子來說,我們可以訓練他的動手能力,讓他通過自己的雙手來表達他的思維與想像,以彌補其因語言表達能力差而帶來的缺憾。
3.動手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孩子良好性格品質的形成
我們曾對實行全托和半托的幼兒的動手能力進行過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實行全托的孩子在2歲半左右,大都會自己用勺子吃飯,用手帕擦鼻涕,自己拉褲子坐便盆。有的還會自己穿襪子、穿褲子。他們雖然很小,有的基本連路也走不穩,話也說不清,卻已經開始學習自己動手進行自我服務了。而半托的孩子由於家裏為他服務的多,在動手能力方麵就遜色多了。幾乎所有的孩子在2歲半時都不會穿襪子,更不用說穿褲子了。許多孩子午睡起來,隻會抱著衣褲等保育員來穿,有的甚至使著性子哭。另外,實行全托的孩子在做遊戲、玩玩具時,其動手能力也普遍比半托的幼兒稍強一些。
生活的實例告訴我們,能力來自早期訓練。從小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從小訓練孩子的動手能力,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讓孩子獲得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同時,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還能讓孩子的勇氣和意誌得到鍛煉。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許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也將動手能力直接視為創造能力之一。所以,家長應該注意訓練孩子的動手能力,讓他真正成為心靈手巧的人。
(二)怎樣培養嬰幼兒的動手能力
1.玩結構遊戲培養動手能力
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結構遊戲材料,如:積木、積塑、橡皮泥及泥沙、石塊等,讓孩子用積木搭房,用積塑拚插動物、花卉及其他幾何模型,用橡皮泥捏塑各種有趣的小動物、幾何體。在冬天還可讓孩子用白雪堆砌雪人等等。
積木、積塑等結構玩具每一種都可建構組合出許多物件,家長不必花費太多的精力和錢財去為孩子備齊各種結構性材料。一般來說,準備兩三種就夠了。另外,家長還可以自己設計一些結構材料讓孩子去擺弄。例如,用硬紙殼、吹塑紙剪出各種幾何圖形的小塊塊,讓小孩子去拚湊幾何圖形或幾何體。
2.讓孩子從事手工製作
陳鶴琴先生曾在《家庭教育》一書中明確指出:應該讓孩子有剪紙、穿珠子、折紙的機會,讓孩子在這些活動中滿足好動的心理需要,實現某些創造性設想,培養他的動手能力。
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及製作內容的難易程度有選擇地教孩子進行手工製作。年齡較小的幼兒,可讓他做簡單的手工活,如剪紙、穿珠子、折紙等;5~7歲的孩子已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可讓他進行一些複雜的手工活動,如繡花,用紙、竹片、線、糨糊、透明膠帶及家中可利用的廢棄物品來做玩具,用小塊布頭按照圖樣來做布貼圖。
在孩子做手工活時,家長不必讓孩子拘泥於某些具體做法,可放手讓孩子獨立操作。但對於一些技術性的環節,家長要給孩子提供指導和幫助。
3.讓孩子動手去做自己的事情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可以讓孩子去做一切力所能及的、簡單的勞動。
一般來說,3歲幼兒會用勺子自己吃飯,能自己穿脫襪子、扣紐扣,將玩具放在固定的地方。4歲幼兒開始學習洗漱,能自己擦鼻涕、清洗手帕、穿脫衣褲鞋襪、係鞋帶、搬小椅子,幫大人傳遞小物件,會用筷子吃飯,能收拾自己的小房間,折疊衣物、被子,打掃衛生。六七歲的兒童生活基本能自理,樂意幫大人做事,還能獨立地克服困難把事情做好。家長應該掌握一定的標準讓幼兒做他力所能及的事,要多給孩子示範,並給予適當的協助,但要注意時間不宜太長。孩子在“自己幹”時,做得不好或不慎闖禍,家長不要責罵訓斥孩子或是包辦代替,要多鼓勵孩子,耐心地指導他幹,並注意培養孩子的勞動興趣和積極性。讓小孩子用筷子是訓練其動作靈活性的好途徑。3歲左右,家長可教孩子學用筷子吃飯。幼兒開始學用筷子時,往往不能用一隻手同時拿住兩隻筷子,在夾菜時往往因動作不熟練而夾不住或是將菜弄撒在桌上或地上。家長要注意耐心地教孩子,同時,要為幼兒準備合適的餐具,如大而輕的碗,使用起來方便省力的小筷子,等等。當幼兒能靈巧熟練地使用筷子時,其動手能力也會大大提高,手的動作也會準確、有力。
另外,家長也可以通過讓孩子玩“夾彈子”的遊戲訓練手的靈活性。其具體做法是:家長在盤子或小瓶裏放幾顆玻璃珠子,讓幼兒用筷子將它們夾起來放在另一個容器裏。在此遊戲過程中,家長可逐步根據孩子手的靈活程度提出具體要求。如孩子能較準確、熟練地夾起彈子時,家長可要求孩子在放彈子時不讓筷子碰到容器壁。
4.培養動手能力要注意讓左右手同等受訓
大腦優勢學說認為:習慣使用左手的人,其大腦占優勢地位的是右半腦;習慣用右手的人,其占優勢的大腦是左半腦。這種優勢一旦受到幹擾,就會造成語言混亂、閱讀困難等現象。所以,我們主張讓幼兒的左右手同等受訓,做到既發揮長處,又彌補短處,使大腦兩個半球都得到發展。
習慣用左手的人,並非是因左手使用得多而造成的,其形成主要是遺傳基因的作用,“左撇子”不是病態。所以,家長不要經常強製性地去糾正孩子使用左手的習慣。“左撇子”的大腦優勢在右半腦,所以其右手難以運用自如。如果家長一味地去破壞孩子的習慣,就會使他本來運用自如的左手失去許多鍛煉的機會,結果使孩子的左右手都發育遲緩。
如前所述,人的大腦劃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左半球又稱優勢半球,指揮邏輯和語言表達;右半球具有形象思維能力,主要表現在直覺、節奏、形象、想像、空間感、整體性等方麵。為了左右平衡,必須注意開發幼兒右腦。
(1)讓孩子每天聽音樂、熟悉音樂語言,可以讓孩子邊聽音樂邊畫畫,把自己的感受在紙上畫出來,還可以讓孩子隨著音樂即興舞蹈或跟著樂曲操作樂器,即使是敲敲打打也行。
(2)讓孩子學習圖形的變化和組合有利於培養右腦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具體的做法是:折紙、拚圖、搭積木、創作畫等富有設計性的練習。
(3)可多鼓勵孩子做左側麵體操,學習左手拿剪刀、切菜、打乒乓球、寫字,左手玩遊戲棒。
家長如果有意識地讓孩子用左右手交替從事活動,對大腦機能的平衡、協調,對右腦功能的開發利用是大有好處的。從小注意右腦功能的開發利用,能協調整個大腦,拓展廣泛的思維,讓孩子多能、多才、多藝,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