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從零歲開始的親子家教(3 / 3)

據調查所知,很多家長對孩子身體健康的理解就是不得病,這是常識水平上的認識。日本學者早前提出身體健康表現為三快: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就是說一個人食欲好、消化係統好即可基本反映他的身體健康。可是,現在的孩子們在這“三快”方麵大成問題。不少孩子一頓飯不到一個小時下不來。現在新經濟時代到來,孩子們將來要在全球範圍內就業與發展,因此,身體健康還應加一快,這就是“適應快”,即適應全球各地不同飲食習慣快。所以,我給的題目是“送給孩子一副好腸胃”,因為腸胃是健康之本。

2.養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孩子

我在南方一個城市做完報告後,一位母親走上前來對我說:“周教授,救救我的孩子。”我問為什麼,她說她的女兒5歲半,經常用死威脅父母。我問孩子怎樣用死威脅父母呢?這位母親一口氣講了女兒的十個故事:

有一次,母親帶孩子送孩子的叔叔回家,叔叔乘坐的汽車要開車了,母親說車要開了,快與叔叔再見。母親連說三遍,孩子就是不理。母親急了,說你再不說再見,我就不喜歡你了。孩子一聽,邊往車頭前跑邊說:你不喜歡我,我就在車上撞死。媽媽急了,一把將孩子拽回才沒有出事。

再有一次,孩子在家寫字,爸爸說,這個字沒寫好,應該這樣寫。孩子一聽說寫得不好,將筆往地板上一丟,說:幼兒園的阿姨說我寫得最好,你再說我寫得不好,我死給你看。

我斷定這個孩子在家裏一定有人溺愛,就問家裏誰是她的保護傘,這位母親說是爺爺。我問為什麼不做爺爺的工作?她說我們做了,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我問為什麼?她告訴我,這位爺爺說:“我養你們幾兄妹都成人了,現在帶一個孫女還要你們教我!”

這是典型的畸形嬌慣,後果是孩子心理畸形發展,表現為個人中心、情緒無常、缺乏自我控製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心靈深處隱藏著不健康的情感和愛心,表現的行為缺乏責任感。這是嬰幼兒不良心理素質的典型症狀。

愛心與責任感屬於“情商”培育。對嬰幼兒健康成長而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已成為多數家長的共識。通俗地講,“情商”屬於心理範疇。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概念,除了身體健康之外,還包括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健康。盡管心理健康的標準因社會、時代、文化傳統、民族種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下麵三條應該是心理健康培養的共同標準:a。有自我控製情緒與行為的能力;b。有正確對待外界影響的能力;c。有正確處理內心矛盾的能力。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經驗,心理健康教育應從0歲開始。

從0歲開始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情感與愛心培育,首先是親子、手足之間的情與愛的培育。作為一個人,有情有愛才能理解人,能理解人才有責任感,才能自覺節製個人行為,養成自我控製力。動不動又哭又鬧,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甚至用死來威脅家長的孩子,因不理解不諒解人,所以不能節製自我行為,這種情緒化的個人行為後麵,缺乏的是情感與愛心。很多孩子隻知道要他人愛自己,從沒想到應該去愛他人,特別是獨生子女。

有位專家在調查中聽到一個4歲的女孩說:“我喜歡家中隻有我一個小孩,我不想要哥哥姐姐,和爸爸媽媽一起就夠了,他們很喜歡我,我要什麼,他們就幫我買什麼,有了哥哥姐姐,就不會這樣了。”這是父母過分滿足的結果。其實,孩子很需要手足情、親子愛。一個4歲半的男孩說:“我想要個姐姐,媽媽總讓我一人在家,有了姐姐,我們就可以一塊講故事、做遊戲,一定很開心。”

很多家長都對我說,現在就一個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太難了。這是心裏話,也是大實話。我要強調的是,無論多難,家長都要去學、去做,等到孩子不健康心理養成了,後悔也就來不及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大家可以在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礎上,去買相關的書來看,有針對性地運用科學知識解決難題。

3.不要培養家庭“闊幼”

《長江日報》1994年12月20日的一篇“孩子‘鬥富’”的報道使我終身難忘:

某幼兒園特一班的幼兒們發生了一場“有趣的”對話。

“對話”是老師請參加培優畫畫的小朋友交五十元錢引起的。

小朋友甲:五十元錢算什麼,一百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乙:二百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丙:我爸爸給我買了好幾百元錢的玩具呢,這點錢算什麼?

小朋友丁:我家還有小轎車呢。你家是什麼牌的車?桑塔納?真水。我每天來幼兒園坐的是××牌(意思是高級豪華車,老師沒記下名字)。

還有的幼兒說:我家有攝像機,我爸爸有大哥大,我還去喝過早茶、晚茶呢,我家還有……

聽到這段對話,老師們心裏特別不是滋味。那個月,他們把這段對話內容記錄在教室後麵的“家教園地”裏,旁邊設了一個“家長信箱”,請大人們談看法。

家長震驚了。短短幾天內,信箱就塞滿了家長的觀點。

一個說:我平時是不是對他的一切要求太過於滿足了?

一個說: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了,是不是要特別謹防孩子染上“富貴病”?

一個說:我想留給孩子幸福,會不會留給孩子的卻是大手大腳亂花錢、什麼都不在乎的個性?

還有家長看得更遠:如果從小就養成追求奢華、不去勞動創造的習性,長大能肩負起曆史賦予的重任嗎?

家長們對幼兒園組織這次討論深表感激,認為這次討論使自己“有了一次自省的機會”。

孩子“鬥富”現象,是現在嬰幼兒行為素質培育的典型問題之一。至於如何檢討,家長們已有說法,我就不多講了。我要提請大家注意的是,家長切莫好心辦壞事。

前麵已經提到,行為素質培育屬於社會交往健康教育,重在人格、品德與角色能力培育。

嬰幼兒雖小,但養成優良行為品質非常重要。

嬰幼兒優良行為品質培育與心理健康培育是相關聯的。不管曆史如何進步,我們的後代都需要快樂和勇氣,都需要與人相處,需要養成有助於自己健康成長、成熟和進步的基本品質,其中最重要的是快樂、愛心、誠實、勇氣、信仰五個方麵。

對嬰幼兒來說,通過遊戲,養成自尋快樂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做的是如何引導孩子把這種習慣保持下來。快樂與愛是不可分的。小孩有時會說:“媽媽,我愛你。”過一會又說“我恨你”,這是孩子不知道如何愛別人的表現。培養持久愛心的關鍵是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仁慈和充滿愛心的人。首先是朝夕相處的父母親。誠實對孩子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誠實是一種獲取別人信賴的品質,表現為不撒謊、言行一致,對他人的愛慕和讚揚真心實意和發自內心。誠實還意味著做錯事能接受批評。我提請家長特別注意,現在很多孩子3歲上下就會撒謊,普遍地不能受委屈,有些還是家長言傳身教的結果。近幾年的調查還顯示,由於對嬰幼兒過度保護與嬌慣,膽小、害怕困難也是突出的行為品質問題,所以家長要注意教育孩子做一個勇敢、有毅力、不怕困難的人,一個能為自己的理想奮鬥與獻身的人。從1歲開始,父母就應該注意培養幼兒的自尊心和完成任務的責任心,使他不怕失敗,凡是他自己能完成的事,大人就應該放手讓他去做,隻需給予必要的協助。兩三歲的幼兒,開始掌握了“我”這個代名詞,這說明他們已經開始具備認識自己的能力,並能領會一些對他的行為要求,這標誌著幼兒的自我意識發生了質的變化。他要自己做事,常常會說:“我自己來。”對孩子這種獨立的要求應該珍惜和愛護,應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多給他一些鍛煉的機會,大人隻在旁邊做一些幫助和鼓勵,並逐步對他提高要求,還可適當設置一些困難叫他去克服,使他學會努力去克服自己內在和外部的困難,堅持進行某項活動或完成一定的任務,這樣能夠鍛煉他的頑強精神、發展他的自信心和自製力、培養他的意誌和性格。兩三歲幼兒的意誌是屬於非理性的,所以,在培養他的獨立性和堅持性的同時,應注意必要的約束,進行正確的引導,不然有可能使孩子形成任性和固執的性格。在培養孩子的意誌和毅力等個性品質的過程中,父母不僅應對他們進行精心塑造,還必須以身作則,盡可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提倡“一對夫妻隻生一個孩子”的今天,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由於獨生子女的“特殊”地位,極易發生隻顧滿足而忽視教育,特別是忽視優良行為品質教育的情況。如果這樣,對孩子的個性品質的形成與發展極端不利。嬰幼兒時期,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純潔的心靈深處播下道德與健康的種子。

從2歲開始,要鼓勵幼兒之間的交往,發展交往能力,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從小喜歡交往,不怕生人,活潑大方,文明禮貌,善於交談,樂於助人,還會迎客送客,串門交友,鍛煉獨立性,增強自信心,在交往中培養孩子的美好心靈。

為了幫助家長有效培養孩子的優良行為品質,我在《小太陽教育》叢書中編了一些操作方法,比如“拔蘿卜的故事”,“小雞過河”等等,家長可以看書學方法。

如前所述,嬰幼兒的素質培養是多方麵的,我隻是針對當前嬰幼兒素質培育的突出問題,談了自己的觀點。需要提請各位家長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用文化知識教育替代嬰幼兒的全麵素質培育。嬰幼兒時期的素質培育影響孩子的一生。

(三)學會利用社會資源

人是環境的產物。家庭是嬰幼兒健康成長的基本環境。人是社會動物,嬰幼兒的健康成長,需要充分利用社會環境。社會環境為孩子成長提供了兩方麵的資源:一方麵是促進嬰幼兒成長的良性資源,另一方麵是妨礙嬰幼兒健康成長的惡性資源。家庭教育與良性社會資源結合,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家庭教育與惡性社會資源結合,可能釀成終生遺憾,甚至出現悲劇性結果。為此,我希望年輕父母一方麵應學會利用社會的良性資源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一方麵應學會遏製惡性資源對嬰幼兒的不良影響。前麵講到的幼兒“鬥富”現象就是惡性資源通過家長影響的結果。

社會的良性資源是主要的,家庭應善於發現和利用。比如,家長可以有目的地帶孩子多接觸有教養的叔叔阿姨,選擇有教育思想和有質量的幼兒園,聘請口語能力好的英語教師,在孩子稍大些時,帶孩子外出旅遊,增加閱曆,擴大視野等等。有一位河南家長,在孩子6歲時,帶他到北京參觀清華、北大,將孩子在清華園的留影裝飾後放在寫字台上,孩子上小學時,每看一次照片就強化一次將來上清華的決心。

嬰幼兒家長不但要善於發現和利用良性資源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在社會轉型時期,家長要特別注意防止社會惡性資源對孩子的不良影響。當前,可能對嬰幼兒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的環境因素主要是:賭博行為、吸毒販毒、賣淫嫖娼、黃色影響、金錢影響。

賭博行為有蔓延到所有家庭的趨勢,嬰幼兒家長如不能有效節製自己的賭博行為,可能從小影響孩子的健康心靈和親子關係。有些家庭,5歲左右的孩子就能在牌場上指手畫腳,甚至頂替家長充當角色。我在中原一城市為小學生家長做報告,一位家長收到報告通知後同時又組織了一個牌局。報告當天,這位家長帶著孩子先到報告會場向孩子班主任簽到,然後要孩子去玩,自己去參加牌局。孩子拉住父親,央求他聽報告。這位家長說,叔叔們等著我,我不去不好交待。為此孩子哭了半小時。報告會結束後,孩子拉住我,把上述情況告訴我之後說,爸爸隻有牌友沒有我,我的爸爸要是像這些聽報告的爸爸多好。這就是孩子的呼聲。

吸毒販毒正像瘟疫一樣擴散,如果家長不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沾染不良習氣,就可能成為吸毒發展對象。吸毒人員為了籌集毒資,重要途徑是發展和掌握上十名吸毒人員。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之蛋,孩子如果缺乏愛心和責任感,經常半夜不歸家,愛交不良朋友,沾染抽煙、喝酒等不良習慣,就可能上當受騙,參與吸毒,遺恨終生。

賣淫嫖娼行為是一種腐蝕劑,如不注意,不僅扭曲孩子的道德觀念,嚴重的可能毀掉孩子一生。黃色影響從文字書刊到視聽媒體,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當孩子尚缺乏選擇能力時,可能毒害其幼小心靈。為了孩子,家長應該遠離這些環境。中國自古就有“孟母三遷”的家教典範,我們的家長不能比幾千年前的孟母還差。

現在,我要特別說說金錢影響問題。人窮、家窮、國窮,首先是沒有錢,所以錢是好東西,我們應該學會賺錢,發家致富,強國富民。但是,在嬰幼兒培養方麵,如何在嬰幼兒身上用錢,卻大有文章。

現在的突出問題是,孩子的零用錢太多,以至“闊幼”和“闊少”現象越來越嚴重。溺愛和攀比是孩子擁有較多零用錢的重要原因。一些家長在接受調查時說:“現在條件好了,不必讓孩子吃自己過去吃過的苦。”有的家庭生活較困難,但家長寧可自己不吃早餐,也把“克”下的錢給孩子零花。有的家長也是被環境逼的,他們本不願意給孩子那麼多零花錢,但現在的孩子有錢的不少,自己的孩子如果沒有,擔心在別的孩子麵前抬不起頭來。零用錢多,直接的惡果是孩子們從小大手大腳,不懂艱難,影響孩子的德行。

現在的孩子,穿名牌、吃名牌、玩名牌成風,有些孩子三五歲,名牌服裝兩三套。營養衛生專家的一項調查表明,12歲以下的孩子,經常買零食的占92.3%,隻有不到8%的孩子不吃零食。一些家長把滿足孩子零花錢的需要當成愛心的集中表現。我呼籲家長們注意,當你給孩子零花錢時,應該想想,你給孩子的到底是愛還是壞習慣。有一位老板說得好:零花錢關係到孩子是否懂得艱難。懂艱難的孩子才會勤奮,才有希望,不懂得艱難的孩子會腐敗,會失去希望。家長應堅持不給或少給孩子零花錢,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消費觀和消費習慣。

(四)建設學習型家庭,提高家教質量

有一本好書,書名為《學習的家庭》,由王厥軒先生主編,上海三聯書店出版。該書寫了來自上海各個角落的58個家庭,雖然家長的職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的結構不同,孩子的年齡不同,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目標不同,但父母與子女共同學習,相互學習,共同分享學習成果,為孩子營造了健康的成長環境,這就是學習型家庭。

當前,新經濟崛起,全球化進程加速,家庭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家長隻有通過學習,才能實現自身觀念的拓新,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教育能力,才能形成有利於孩子身心和諧發展的家庭氛圍。很難想像,一個夫妻經常吵架、父母缺少教養知識的家庭,或者父母行為越軌、親子關係淡漠的家庭,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北京青年報》曾發表過一篇小文章,題目是“現代媽媽缺少育兒知識”,說某市起碼有半數育兒期母親不合格,包括對孩子喂養不當,衣著不當和護理不當。比如63%的2~3歲幼兒穿束胸褲,影響肺部發育。當孩子鼻子出血時,不是捏住鼻子把頭向前傾,而是用棉花塞住鼻子往後仰。麵對一根繩子或一把椅子,家長想不出和孩子玩的招數。家長舍得花錢為孩子買玩具,卻不懂如何與孩子做遊戲。往高處說,一些父母更不懂怎樣做遊戲才能與嬰幼兒的智力發展及生長發育相結合。

建設學習型家庭是營造健康家庭的基本途徑。對嬰幼兒健康成長而言,健康家庭應具備六條標準:a。健全的家庭結構;b。和美的夫妻關係;c。良好的共生關係;d。富有的情感資源;e。家庭認同與歸屬感強;f。家庭生活具有活力。

怎樣建設學習型家庭,建設起嬰幼兒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呢?簡單講,就是通過家庭成員的共同學習,不斷加大家庭生活知識與科技投入,提高家庭生活質量。根據《學習的家庭》提供的上海經驗,各位家長可以在如下幾方麵努力:

1.父母帶頭學習,應成為學習型家庭的主體

由於成長環境和培養目標的變化與更新,家長不學習就沒有資格作家長。父母是孩子的長者,但並非就是孩子天然的教育者。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是在自己帶頭學習新知的動態過程中完成的,哪一天父母自己不學習,他就失去了教育子女的資格證書。

“隻要孩子好好學習,不要自己天天向上”的父母是不稱職的父母,“以犧牲自己的學習,放棄自己知識追求為代價”是父母給子女最可怕的禮物。

2.父母向孩子學習,建立互動式學習模式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在孩子身上不僅具備原生命形態中尚無汙染的美好品質,而且,還具有哪些符合時代精神的社會性,這正是我們父母不及孩子的。

父母向孩子學習,首先體現了家長平等民主的意識,尊重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家長隻有向孩子學習,才會下工夫,去讀懂孩子這本“書”。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向孩子學習的前提是善於欣賞孩子的優點和長處。

向孩子學習是成年人在終身學習中首先應邁出的第一步,隻有向孩子學習,才能營造父母與子女之間共同學習、相互學習的家庭氛圍。

3.合理配置休閑時間,共同分享學習成果

一天24小時,三分之一時間工作,三分之一時間睡眠,三分之一時間休閑。一周7天,工作5天,每個人的休閑時間將大大超過三分之一。合理配置休閑時間,通過家人共同溝通、相互交流、一起旅遊、一起欣賞音樂、一起參觀、一起參加讀書會等,提高家庭生活的品位和文化含量。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是有限的,而對人文精神的充實和需求卻是無限的。

因此,現代家庭生活質量的提高開始表現為從物質生活享受轉向精神生活享受,合理配置休閑時間,豐富生活內涵,營造家庭幸福美滿人生,實現家庭可持續發展。家人共同分享學習成果,也是分享成功喜悅、相互溝通交流的過程,是“催化”家庭學習環境的過程,是拓寬家庭成員發展空間的過程,是以家庭的健康促進社會進步和美好的過程。

4.增加家庭文化投入,提高家庭生活的知識含量

當前,在家庭消費中,存在著重“物質投入”,輕“文化投入”;重“旁觀式賜予性的單向投入”,輕“參與式共同性雙向投入”的傾向。

調查研究表明,家庭文化投入與孩子發展水平相關。不斷增加家庭文化投入是現代家庭消費的必然趨勢。

家庭文化投入包括:買書、訂報,為家庭學習添置必要的學習用品,包括電腦、書桌、書架,為家庭共同學習、相互學習提供必要的學習環境和物質。

每個父母提供給孩子的不僅僅是一流的物質,而且還應該包括一流的精神食糧,隻有在這樣的環境裏,孩子才可能身心和諧發展。

經驗告訴我們,建設學習型家庭提高家教質量,首先是提高了家長的素質,提高了父母的威信。家教的成敗,常常與父母的威信高低有關。經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孩子難教的感歎,其實,根源不在孩子而在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威信不高。通過學習型家庭建設,家長至少要明白如下三方麵的道理:a。欲提高家教效果,父母必須在孩子心目中具有信賴感。b。父母的堅定和果斷,會使孩子感到放心,有精神依靠,從而使孩子更加尊重父母。c。父母良好的素質、較高的威望,會對孩子全麵素質培養產生有益影響,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我們應該堅信,學習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性環境。

最後祝福各位家長家庭和美,教育成功。

本文為周運清教授在“武漢市直機關幼兒園2002年學習教育部部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專家報告會”的演講稿。

讀完本章後,家長朋友們對嬰幼兒早期教育有了一個全景式的了解,後麵章節將對本章講述的家教方法進行比較詳細地闡述,請讀者朋友注意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