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在競爭中成長的紅孩子(1)(2 / 3)

鮑利斯無情地催逼自己的兒子。他反對一切與學業無關的興趣。體育、遊戲、對大自然的探索對他來說無足輕重。兒子2歲時,他就教他閱讀和拚寫;3歲時威廉就能在打字機上連貫地打出英語和法語;5歲時,他寫出了一篇解剖學方麵的論文,並能計算曆法,能推算出過去一萬年內某個星期幾是哪一天。6歲時,他以正常年齡上了學,但僅用半年時間就飛快地修完了7年的課程。8歲時,這位數學神童發明了一種新的對數表。10歲時,他會講6種語言。威廉的父親一再讓新聞媒體對兒子進行采訪報道,也許是為了滿足他自己想出名的欲望。

11歲時威廉給哈佛大學的數學教授和研究生做了一場題為“四維軀體”的報告。當時他還是哈佛大學的學生。這場報告引起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的注意。他預言威廉會成為一名世界級數學家。15歲時,威廉作為數學主修生以最優異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看似踏上了專家預言的成功之路。

然而他的輝煌在瞬間轉為暗淡。在研究生院呆了1年之後,威廉對數學失去了興趣,隨即轉入法律學院,但很快也對法律失去了興趣。最後他做起了辦事員工作,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擔責任。他沉溺於業餘愛好,行為頗似孤獨症患者。28歲時,威廉寫過一本關於市內有軌電車乘務員給乘客運轉票的書。他可以精確地推算出在美國用單程車票到達某街道所需的運轉票。

成人以後的威廉不想再染指任何真正的數學問題。他在接受一家雜誌社的采訪時說:“一看到數學公式,我就渾身不自在,像患了病一般。我惟一想做的是開動一架加法機。但他們(新聞界)不願給我這份清靜。”

威廉痛恨他的父親,他認為父親以教育他為業,逼迫他學習,並剝奪了他的情感營養。威廉幾乎沒有什麼人際關係,獨自住在一間宿舍裏,房東說他:“臉上老是帶著一種辛酸的表情。”威廉死於腦溢血,終年46歲。

以“帕斯卡定理”而聞名於世,並被世人譽為“17世紀法國最偉大的智者”的布萊斯·帕斯卡,也是一個受到父親的早期教育而成長起來的天才。帕斯卡1623年出生,3歲時失去了母親。帕斯卡的父親是稅務法院院長,也是個數學家。妻子死後,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傾注到了對3個孩子的教育上。3個孩子中隻有帕斯卡是男孩,於是帕斯卡的父親便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帕斯卡身上。

帕斯卡7歲的時候,父親為了專心教育孩子,辭去了工作,全家移居巴黎。帕斯卡的父親製訂了自己的教育計劃,他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教育孩子,甚至在吃飯的時候,也教孩子們曆史、地理、哲學,而且為了說明這些原理,還編了一些獨特的遊戲。

1639年,年僅16歲的帕斯卡發表了《圓錐曲線論》,這篇論文遠遠超過了當時的數學水平。當時的大哲學家笛卡爾對此產生了懷疑,認為帕斯卡不可能寫出這樣的論文來,並親自測試了帕斯卡,在事實麵前,笛卡爾終於承認了帕斯卡的數學天才。帕斯卡一舉成名,以後在許多領域取得了很多成就。

但是帕斯卡的身體卻很虛弱,消化不良、失眠於他形影不離。從18歲以後,他一直就處於半病人狀態,無時不在痛苦中,卻在痛苦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19歲時,帕斯卡發明了使用齒輪進行加減運算的計算器,成為後來的計算機的雛型;在物理學領域,帕斯卡在25歲時發現了“帕斯卡定理”,證明了真空的存在,對水利學的創立作出了貢獻;在數學領域,提出了《概率論》;在文學方麵,他的散文風格給法國文學界以極大影響,他還研究過神學,留下了《致外省人書》、《感想錄》。《感想錄》是在帕斯卡死後發現的,是他生前生活、工作、思想的備忘錄,他的思想在以後的3個世紀裏對世界產生了很大影響。

帕斯卡在31歲時成為了修道院的特邀修道士。由於過度勞累、身體衰弱、神經過敏,帕斯卡39歲就與世長辭了。

帕斯卡的父親在教育孩子學習上不遺餘力,他運用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但使孩子學識淵博,也將帕斯卡培養成為具有堅強意誌的人。但是,從帕斯卡孱弱的體質上,我們不難發現,帕斯卡的父親對孩子的培養並不全麵,他沒將健康的體魄需要鍛煉的意識灌輸到孩子腦海裏。讓孩子終日端坐在書桌前,孩子的身體當然不會強健;極力鼓勵孩子用一切時間思索問題,孩子當然會患上失眠症。固然,帕斯卡最後成長為法國學術界的一代宗師,但他短短39歲的壽命,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索。

誠如加裏寧所說,若要培養出健康、強壯、靈敏、機智、勇敢、既善於克服困難,又卓有信心,正視前麵的人,則體育和運動乃是很重要的因素。

我們的家長們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切不可隻注重某項技能的訓練,而忽略其它方麵的發展,尤其是孩子的身體健康,也不要一廂情願地過度開發孩子的才能,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使孩子喪失快樂的童年。孱弱的孩子和精神痛苦、壓抑的孩子,才會“早慧早夭”。正如世界公認的神童維納在總結自己和其他神童的經驗教訓時所說:早期教育就像服藥一樣,作為家長要正確掌握“藥”的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