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3歲時其運動、語言、認識能力都發展很快,他們會表現出很強的獨立性,凡事都搶著做,顯得不那麼聽話了,這種現象是孩子自信心增強的表現。這時期的孩子常常搶著幹這幹那,卻往往又做不好。父母的責任是幫助他做好,而不是事事阻攔,不讓孩子做。
2歲10~12個月
早教專家說
巧妙結合遊戲與數學教育
數學是一種高度抽象的邏輯數理知識,具有抽象性、邏輯性、精確性等特點,而幼兒邏輯思維的發展要依賴於具體的事物和動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采取生動有趣和操作發現類的遊戲,誘發寶寶的數學興趣。
數學遊戲有利於培養寶寶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興趣,父母平時可跟寶寶做一些簡單的小遊戲,借助遊戲情節,將數學教育的目的和內容巧妙地轉化為遊戲內容,讓寶寶在各類遊戲中發現數學、感受數學,並學會用數學方法解決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積累數學的經驗。常見的數學遊戲有:擺跳棋,按大小排序、配對,用手和腳、木棍測量物體的長短、高低並進行比較,認識形狀,比高矮等等。
早教可以這樣教
培養寶寶的獨立性格
很多父母都覺得寶寶還不懂事,能做的事情也很少,要等到寶寶大些才開始培養其獨立性。其實獨立性的性格和意識,應該是越早培養越好。2~3歲時,寶寶的獨立意識增強,什麼事都要堅持自己做,拒絕別人的幫助,這是寶寶心理發展的第一個“執拗期”。
父母可正好可以因勢利導,在保證寶寶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寶寶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父母是獨立自主的好榜樣
如果父母本身就處處依賴他人,經常尋求幫助,那麼寶寶的獨立性就很難培養起來,父母應該先從自己獨立自主做起。
創造一個安全的家庭生活環境
家庭環境安全了,也就不會過多限製寶寶的活動,寶寶獨立自主性的發展就獲得了機會和可能。
寶寶自己的事自己做
例如讓寶寶自己吃飯、穿衣服、整理玩具等,這不僅可以避免養成寶寶過度依賴父母的習慣,而且還可以讓寶寶借此探索與學習。
讓寶寶做家務事
例如幫父母收拾碗筷、擦桌子,給盆栽花草澆澆水,喂食小動物等。每當寶寶圓滿完成父母親所交付的任務時,父母也應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寶寶覺得很有成就感。依照寶寶年齡的大小分擔不同分量的家事,不但可以培養寶寶的獨立性,也可使他們更有責任感。
培養寶寶的觀察、思考能力
讓寶寶自己思考判斷、自己拿主意。父母往往喜歡聽話順從的孩子,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寶寶乖,聽話”,而很少注意去傾聽寶寶的需要、寶寶的問題,不給寶寶自己拿主意的機會。寶寶缺乏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和權利,長大以後容易缺乏自我決擇能力,優柔寡斷,什麼事都要聽從別人的意見。
激發寶寶解決問題的能力
多引導寶寶做創造性思考,例如“如果你是小紅帽,你要如何對抗大灰狼?”等問題,讓寶寶將來在麵對問題時,能夠自己思索解決的方法。
培養寶寶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和道德觀念
為孩子選擇一些具有是非含義的小故事,在說故事的同時引導寶寶思考其對錯,建立寶寶對是非的判斷能力和初步的道德觀念。
獨立自主性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切不可急於求成,不可對寶寶的發展作出過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為寶寶一時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橫加斥責。應先冷靜地分析寶寶沒有達到要求的原因,然後再做出相應的調整策略。
正確對待口吃的寶寶
口吃是指說話時字音重複或詞句中斷的現象,是一種習慣性的語言缺陷,俗稱結巴。它與遺傳基因、神經生理發育、心理壓力和語言行為等諸多因素有關。一旦寶寶出現口吃,父母首先應找出他口吃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寶寶出現口吃有以下幾點原因:
生理原因
與遺傳或某種腦功能障礙有關,導致寶寶語言發展較緩慢,不能用完整的句子表達意思;或與發音、對語言理解甚至讀書寫字有密切關係的神經係統發生障礙。
心理原因
精神因素是引起口吃的主要原因,如精神緊張、焦慮、刺激等。
生理疾病
如寶寶腦部感染、頭部受傷以及患百日咳、麻疹、流感、猩紅熱等傳染病後也會引起口吃。
模仿和暗示
模仿有口吃的孩子或成人而形成口吃。
父母應該針對引起寶寶口吃的不同原因,對症下藥,如緩解寶寶說話時的緊張情緒,並注意消除不良刺激,加強口頭語言訓練,或看醫生等,但無論哪種原因造成寶寶口吃都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當寶寶口吃時,不要大聲訓斥他,更不要當眾揭出寶寶口吃的缺陷,以免傷害他的自尊心而使口吃加重;教育寶寶不要譏笑和模仿有口吃的孩子或大人。
再次,發現寶寶口吃時,要注意糾正,讓寶寶用較慢的速度重一遍。當寶寶重說一遍沒有發生口吃時,要及時用語言及動作給予鼓勵、表揚,樹立寶寶改正口吃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