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站
符合女作家導演彭三源在以往編劇作品一向風格,她的首部執導大電影《失孤》拍得很精準,很細膩,也很大氣,沒有刻意的苦情催淚,卻有一種真實的悲愴溢滿銀幕,沒有故作的艱深或宏大,卻有一番對塵世的唏噓。
雷澤寬的摩托車輪,最終在綠色的大地上一往無前,就像生命的河流奔騰不息,尋子海報迎風招展,就像京劇中名將背後的靠旗,象征著不肯妥協的信念,那一刻,所有對尋找還是放棄的執念、悔恨、焦急、絕望,都隨風散去,如詩般從容。
和以往的題材不同,《失孤》從多個角度表現這一題材。一方麵是父母的鍥而不舍,劉德華飾演的雷澤寬,騎著摩托不斷行走,詢問,探訪,曆盡苦難,15年光陰春去秋來,苦苦尋覓著兒子的消息。
另一方麵則是兒童的生存困境,井柏然飾演的曾帥,則是一位有著這樣經曆的孩子,因為特殊的身份,沒有身份證,不能做火車、飛機,談戀愛不能結婚,內心深處懷著對童年最簡單的記憶,鐵鎖橋,竹林,母親的辮子。
影片通過兩個人的邂逅、同行,讓父母和孩子以特殊的方式相聚,雷澤寬和曾帥在同行的路上,漸漸產生不是父子、更勝父子的依戀,無論是一起吃霸王餐被罰刷盤子又被老板娘“調戲”的輕鬆一刻,泡澡後並排躺著的幽默段落,在夜市裏都害怕彼此走丟的潛意識,在每一個鐵鎖橋旁共同麵對的失落,或是在打工洗車時的盡情玩耍,都給這一題材帶來不同以往的情感體驗,寫意,鮮活,又極具真實感。
除了兩人之外,吳君如飾演壞人,梁家輝飾演的警察,孫海英飾演的失孤老爹,倪景陽飾演的都市媽媽,還有形形色色的路人和誌願者,都從各個角度,各個不同的狀態,組成一幅完整的群像。
這本是隨便一個情節就能煽出淚來的現實主義題材,可以拍得很戲劇、很衝突,很類型化,就像《親愛的》曾經做過的那樣,彭三源卻沒有那麼做,劉德華也沒有那麼演,《失孤》堅守著作家電影的基本格調,通過錦繡江山,把生命的禪意融入人間悲劇,哀而不傷,悲而不淒,抒發出更深厚、更有韻味的情感,形成最貼心的撫慰,送給那些與親人失散的父母和孤兒。
雷澤寬在尋子路上挨過打,受過餓,摔過跤,上過當,卻始終沒有放棄,是冥冥中親情的召喚,也是隻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父親的自我救贖,曾帥則曾在找到親生父母後,困惑於養父和姐姐的情義,對生父的生疏,這樣彼此對照,就是影片對現實的思考。
從東方人的情感來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血脈深情,骨肉相連。可是當親人離散之後,怎樣麵對,是像雷澤寬一樣苦苦尋覓,還是憑其自然,是一道沒有對錯的選擇題,片尾,雷澤寬問僧人,“我能不能找到他啊?他是不是還活著啊?”僧人大概的意思是說:“找到是緣起,找不到是緣盡。你堅持到了,便有相見之時。”
佛家的禪語是大智慧,不會執著於具體的答案。天亮後,雷澤寬再次上路,行駛在無盡的路上,漸漸隱入那一片天地的無盡生命之中,那一條路對他來說,是沒有盡頭的千山萬水,可是,這又何嚐不是一種靠岸。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