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老也有些不解地看著淩子凱,問道:“發現遠古時代的遺跡,這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你為什麼要反對?”
淩子凱沉默無語,腦子飛快的轉動著,醞釀著自己要用什麼理由來拒絕。
片刻後,淩子凱緩緩地說道:
“林叔,你也知道,落星穀是附近這一帶山林中唯一的一塊原始次森林。如果在那裏進行大規模的考古挖掘,或者說真得發現了一片古人類的遺址,肯定會吸引更多的人來考察和參觀。
甚至有可能被立為國家文物保護行列,或者被開發成一個旅遊聖地。但是,無論出現哪種情況,都會對周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到時候我的林場怎麼辦?林叔你的實驗基地還能夠繼續下去嗎?
或許你們會說,遺址的發現也是一項有利於研究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科學項目,就算是林場做出一些犧牲也是利大於弊。而且國家肯定會給予一些經濟上的補償。
但是,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考慮到一種另外的後果,那就是遺址的發現,對於遺址的本身來說,到底是福還是禍?
想必你們在以往的新聞報道上都看到過這樣的一些報道,那就是在某某地方發現了什麼什麼遺跡,但是因為沒有采取一些相應的保護措施,結果造成了文物的嚴重破壞。
與其到時候出現這樣的情況,還不如讓這些遺跡依然沉寂在歲月的長河當中更好?”
林興安和錢老聞言都陷入了沉思。
“還有一個反對的理由就是,千百年來,落星穀這個地方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
據說在那峽穀當中有著一種神秘的禁忌,
大口盆是“石煮法”的工具。用火將石頭燒燙後,投入放置水或食物的大口盆,就可以用來燒水或流食。假如這一猜想成立,我們的先民早在萬年前就已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 猜想二 大口盆是安放磨盤的盛器。將上山出土的石磨盤放入大口盆中,再拿塊莖植物(如番薯等)在上麵磨漿,流質澱粉直接收集在盆中,避免了浪費。上山先民早就有了“節約型社會”的設想? 猜想三 大口盆是沒有蓋子的“儲存罐”。當時,地球上的氣候剛開始從幹冷向濕暖轉化,還沒有“防潮”的概念。
考古隊發現,在上山遺址的早期地層中,有一片區域泥土濕潤,色澤深,偏“肥”。於是,隊裏在這片區域布了一個“探方”。
驚喜產生了。篩選中,不僅獲得幾顆“上山人”乳白色的牙齒,還發現了6至7厘米長的尖狀器骨椎。
蔣樂平說,通過下一步實驗室分析,我們可以確定“上山人”的年齡、壽命,甚至能推斷出他(她)生過什麼病,吃什麼食物。
骨器的發現,也有利於我們研究上山人使用何種生產工具,以及當時有哪些動物與上山人相伴。
此外,蔣樂平還透露,有一些骨盆殘片也尚未進行正式鑒定。看來,我們離真實的“上山人”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