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寶寶常見行為的心理解讀(1 / 3)

注意寶寶心理健康的發展

寶寶在3歲以前,心理及生理的發展會對他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一個人是否可以健康成長,除了身體的健康之外,還需要心理健康。而許多家長隻注意寶寶的身體健康狀況,經常會忽視他的心理健康狀況。

寶寶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他的願望和合理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情緒化等方麵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例如,寶寶對自己很滿意,保持活潑愉快的情緒,對周圍環境很快就會適應,有友好和諧的人際關係,可以充分發揮和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

寶寶健康心理的表現

性格活潑樂觀

在跟人交往的時候隨和、坦誠,對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加掩飾,對他人的意見能夠欣然接受,遇到挫折和困難所產生的不良情緒,很快就會得到宣泄,不會悶在心裏。

有很強的求知欲

寶寶有很廣泛的興趣,喜歡對事物進行觀察,喜歡動腦筋,思維比較敏捷,想要學習和嚐試的事情有很多,對新鮮事物有很快的反應力,敢於把自己的見解說出來。

有很強的意誌力

不怕挫折和困難,若目標沒有實現便不會罷休,不會半途而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自己的行為和願望進行控製,還可以排除內心和外界的幹擾,工作和學習的時候也會集中注意力。

有同情心

喜歡幫助別人,喜歡關心別人,往往表現出“親社會”和“利他”的行為。

良好的人際關係

這種類型的寶寶,心胸比較開闊,懂得尊重他人,和他人相處的時候很和睦。對集體活動也會積極參加,能夠適應行為規範和紀律約束。

平衡的心態

常常保持愉快歡樂的心態,遇事比較冷靜,情緒沒有很大的落差,遇到問題時很理智,很少表現出憂鬱或焦慮不安。

幫寶寶培養健康心理的方法

使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得到培養

根據寶寶自身的情況,引導寶寶安排好睡眠、遊戲、學習、吃飯、起床等作息時間,使寶寶可以勞逸結合,保證寶寶的身心健康。特別是寶寶的睡眠習慣一定要從小就開始訓練,這有利於生活規律的培養。一定不能因為寶寶尚無睡意或哭鬧而逼他上床。不然,寶寶會把床看成是懲罰場所,從而對床產生厭惡的情緒,甚至還會對睡眠產生不良影響;也不要用恐嚇的話來強迫他入睡,不然他會做噩夢,嚴重時還會導致夜驚症的出現。

培養寶寶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育寶寶遵守紀律、講禮貌、助人為樂、熱愛集體、熱愛勞動、熱愛祖國等道德品質,使他可以正確處理和對待生活中的一些矛盾,養成堅強、活潑、開朗和積極的人格特征。言傳不如身教,父母和老師應該以身作則、嚴於律己,還要支持與鼓勵寶寶多參加集體活動,使他的集體感增強,鍛煉性格、陶冶情操,防止羞怯、孤獨心理的產生。

尊重寶寶

當寶寶在一些活動中出現錯誤與缺點的時候,要把道理講清楚,教育的時候要有耐心;批評寶寶的時候,要注意他的“臉麵”,不要傷害他的自尊心;不要訓斥、指責,甚至對他任意打罵。因為,不停地批評,容易挫傷寶寶的自尊心,讓他形成膽怯、自卑的心理。而且父母在批評寶寶的時候,意見應該統一。若是當父母的某一方對寶寶進行批評時,而另一方卻對寶寶進行袒護,就會讓寶寶有一種錯覺,認為批評意見是錯誤的。如果經常出現這種意見不統一的現象,在寶寶心中父母雙方都會失去威信。發現寶寶進步的時候,要善於鼓勵與表揚,使寶寶的上進心增強。父母跟寶寶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愛護,從小培養寶寶的自製力、自信心、自尊心,使寶寶能自勵、自重,積極、主動地對待學習和生活。

熱愛寶寶

在教育寶寶的時候要滿腔熱情,讓他感到社會、學校與家庭的溫暖,形成開朗的性格與愉快的心情。隻有父母、老師與寶寶之間有了深厚的感情,才會使寶寶更加容易接受父母的指導與教育,並樂於把自己的感情、思想的變化告訴父母,而不會悶放在心裏。

專家提示

要想使寶寶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便應該遵循正確的教育原則和規律,為寶寶提供跟教育內容相符合,集靈活性、適應性、科學性為一體的生活環境。從寶寶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著手,采取的教育手段和形式應該靈活多樣,再對寶寶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這個時期,寶寶的心理健康是他在未來走向成功的關鍵。因此,我們在注重寶寶身體健康和智力開發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培養寶寶的心理健康。

幫助寶寶戰勝恐懼心理

恐懼心理對寶寶有著很大的危害,父母對此一定要重視,並提前預防,想辦法幫助寶寶減弱或克服恐懼心理。對寶寶的恐懼心理不要嘲笑,不要叫寶寶“膽小鬼”,也不要力圖使寶寶掩蓋或否認恐懼心理。

何為恐懼心理

所有人都會有恐懼心理。有的恐懼心理是先天性的一種自我保護機製。比如,人對劇烈的閃電、對突然的動作、對大聲嗬斥者的感覺、對響聲很大的雷等感覺所產生的恐懼。這種恐懼感,寶寶年齡越小持續的時間就會越長;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持續的時間就會縮短,產生恐懼的原因也會不斷地發生變化。

產生恐懼心理的原因

產生恐懼心理的原因,是由一些生態因素和其他的誘因所決定,如智力、社會、年齡、性別等都會對恐懼心理的產生以及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有的學者認為,產生這種心理的兩個高潮分別是在3歲和11歲的時候。幼兒時期最常見的恐懼,是感到疼痛、看到流血、感到孤獨、感到黑暗、觸摸異物、變換環境、見到陌生人、見到動物、聽到高聲等等。而兒童期引起寶寶恐懼的事物,既多於幼兒期,而且也高於少年期。盡管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有的事物已不會再對寶寶造成恐懼感,但是想象卻使恐懼得到發展。例如,怕“老虎外婆”,怕大灰狼,怕強盜,怕“妖魔鬼怪”等寶寶內心中虛構的事物。等寶寶進入小學以後,恐懼心理減弱得就會很明顯。一般情況下,女寶寶更加容易產生恐懼心理。

寶寶的年齡不同,害怕的對象也會有所不同。確定一個寶寶的恐懼感是不是正常,一定要考慮恐懼行為的程度和年齡。有的恐懼出現在某一發展階段或特定年齡很正常,但若是出現在其他的年齡段就不正常。例如,嬰幼兒害怕分離,這種恐懼對他來說很正常,但若是發生在學齡寶寶身上,就是異常現象。所以,家長需要對寶寶進行密切觀察。下麵舉兩個例子,來對這個時期寶寶的恐懼心理進行說明。這個時期的寶寶害怕黑暗,隻要天黑後出門玩就會害怕,房間沒有開燈的時候,也不敢進去。這種恐懼,大多在家長的照料和安慰下會消除或減輕,不會對正常生活以及情緒帶來影響。寶寶到了3歲的時候,就會有怕黑的表現。通常情況下,這一類的恐懼心理不會加重,也不會持續發展下去。輕度的怕黑很正常,但若是過於怕黑甚至害怕黑夜,而且在某一個年齡段變得十分嚴重,將會對寶寶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發展造成影響,並且這種現象也可能持續到長大成人以後。除此之外,寶寶還會對貓或狗產生恐懼情緒。小貓、小狗看起來十分可愛,是很多人都喜歡的寵物,包括寶寶在內。但有的寶寶卻害怕小貓小狗,認為它們就像怪物一樣,一見到小貓小狗就會很恐慌,甚至害怕挪動腳步,更不會跟它們愉快的相處。寶寶3歲起,就會出現害怕貓或狗等動物的表現,而且還知道它們會對人造成傷害。可是,他還不能清楚地知道什麼動物會對他構成危險。無緣無故的恐慌,除了會對寶寶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外,還會使寶寶產生心理障礙,並持續到寶寶成年。